□武城县妇幼保健院 高文凤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中医理论中属“经断前后诸证”范畴,其发病核心为肾精亏虚、天癸渐竭,导致冲任二脉失调,进而引发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与生长发育,女性“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肾精不足则无以滋养肝木、脾土,终致气血失和、脏腑失养。临床表现上,患者多见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减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肾阴虚症状,或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夜尿频多等肾阳虚表现,部分患者兼见阴阳两虚之候。情志失调亦为常见,如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与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密切相关。此外,脾失健运可致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进一步加重气血生化乏源。
中医辨证施治策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施治以“补肾调阴阳”为核心,结合个体体质差异,灵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实现精准调治。1.辨证分型与治法。肾阴虚证: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肾填精,配伍知母、黄柏清虚热。肾阳虚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迟。治以温肾助阳,方选右归丸化裁,以肉桂、附子温补肾阳,配伍菟丝子、杜仲补益肝肾。肾阴阳两虚证:兼见寒热错杂症状,如烘热汗出与畏寒交替出现。治以阴阳双补,方用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温阳,知母、黄柏滋阴,佐以当归、巴戟天调和气血。2.特色疗法协同增效。针灸疗法:针刺关元、三阴交、肾俞等穴位,肾阴虚者加太溪、照海滋阴,肾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温阳,通过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推拿按摩:按揉太冲、涌泉等穴位疏肝理气、引火归元,配合摩腹、捏脊健脾和胃,增强气血生化。情志调摄:针对肝郁气滞者,采用五行音乐疗法(如角调式音乐)疏肝解郁,辅以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中医养生指南。围绝经期女性可通过中医养生方法调和阴阳、滋养脏腑,缓解不适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以下从饮食、情志、起居、运动四方面提供实用指南。饮食调养:遵循“滋阴补肾、健脾益气”原则,多食黑豆、黑芝麻、枸杞子、桑葚等黑色食物以补肾精,搭配山药、莲子、芡实健脾固本。阴虚火旺者可常饮百合莲子粥、银耳雪梨汤,阳虚畏寒者宜食羊肉、桂圆、核桃。避免辛辣燥热之品(如辣椒、咖啡),减少糖分摄入,以防加重潮热汗出。情志调节:围绝经期情绪波动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需注重疏肝理气。建议每日进行10-15分钟冥想或深呼吸练习,通过“腹式呼吸”放松身心;培养书法、园艺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主动与家人、朋友倾诉,参与社交活动,避免独处时胡思乱想。起居有常:保持规律作息,每日22:00前入睡,顺应“子午流注”养藏肾精。注意腰部及下肢保暖,避免受寒加重腰膝酸软;夏季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以防寒邪侵袭。居住环境宜安静整洁,减少噪音干扰,卧室可摆放薰衣草、茉莉花等助眠香薰。
中医预防与康复。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需贯穿女性生命全程,通过调摄身心、早期干预实现标本兼治。预防为先,调摄体质:育龄期女性应注重补肾养血,可常食枸杞、红枣、阿胶等药食同源之品,延缓肾精亏虚进程;月经紊乱初期及时调理,通过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温通经络,预防阴阳失衡。情志调节亦不可忽视,保持豁达心态,避免长期压抑或暴怒,以防肝气郁结累及肾精。康复管理,综合施治:已出现围绝经期症状者,需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急性期以缓解症状为主,如潮热盗汗者可用牡蛎散加减敛汗滋阴,失眠者予酸枣仁汤安神助眠;缓解期则着重补肾调阴阳,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增强疗效。康复期需定期复诊,每2-3个月评估症状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