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 看点

构建家庭健康“三通”服务机制

肥城市打造“幸福家庭·健康同行”服务品牌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近年来,肥城市计生协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群众工作优势,深入实施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三通”服务机制,着力打造“幸福家庭·健康同行”服务品牌,将家庭健康服务融入城乡基层、走进千家万户,取得了积极成效。

  阵地建设“硬联通”

  健康资源“遍及城乡百姓家”

  机制保障,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将家庭健康服务列为健康肥城行动重点工程,出台《家庭健康服务阵地建设意见》《优化生育政策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协会引导、社会动员、家家参与、共建共享的群众健康治理工作机制。创新性将生育政策服务纳入基本公卫项目,2024年度专项资金达87.78万元,为家庭健康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

  整合资源,协同共建。计生协发挥枢纽作用,统筹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专业机构+基层组织+教育体系+社会组织”四维联动机制,实现场地、技术、教育资源等的集约化配置。卫健部门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健康讲座、义诊等技术支持;镇村两级盘活社区服务设施,每个镇街打造1个高标准家庭健康服务示范阵地;教育系统实施“双道工程”,通过“沟通之道”家长培训、“成长之道”青春健康项目覆盖全市7所学校;社会组织协同赋能,联合十指连心志愿者协会和心理健康管理学会,开展标准化心理评估,为卫健和教育系统提供技术补充。

  服务下沉,实效惠民。着力构建“1+N”立体化服务体系,以87个社区健康服务站为基础,延伸开展孕产妇保健包发放、婴幼儿照护指导等12项特色服务。创新“健康积分制”,将参与健康活动与社区福利挂钩,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截至2024年底,累计开展义诊服务128场,健康教育活动覆盖12万人次,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不断提升,形成“阵地建在门口、服务送到心头”的惠民新格局。

  专业指导“软联通”

  健康服务“走进千家万户门”

  体系筑基,专业赋能。市级层面构建“专家团队+基层梯队”双轨机制,组建涵盖全科医学、妇幼保健等领域的市级专家团队,通过分层培训打造1700余人的镇村指导员队伍,吸纳500余名乡村医生,形成“乡村医生2.0”模式,实现专业资源向基层的垂直渗透。

  阵地联动,精准服务。依托家庭健康服务网络,构建三级管理闭环,前端开展居民健康建档与需求评估,中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实现老年人年度体检、婴幼儿发育监测等8类重点人群包保服务,后端建立慢病管理云平台实现数据追踪,形成“评估、干预、追踪”全流程服务路径。

  宣教融合,知能共育。创新“宣传引导+实践养成”健康教育模式,线上搭建微信“云课堂”开展健康知识宣讲,线下打造“健康驿站”进行膳食搭配实景教学,同步制作图文手册、短视频等6种科普载体,开展家庭健康指导暨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43场次,工作群矩阵推送中医药科普200余篇,年均发放定制化宣传资料超10万份,使健康知识转化率逐步提升,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格局。

  实训强基,应急提效。构建“基础+专项”技能培训矩阵,开展包含心肺复苏、电除颤使用等多项急救培训课程,开发家庭护理“情景模拟”,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家庭创新“黄金4分钟”应急演练,累计培训覆盖12万人次,使居民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升。

  共建共享“心联通”

  健康理念“渗透百姓家庭里”

  优生优育全程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妇保院省级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和各级“向日葵亲子小屋”龙头作用,依托安驾庄、边院、王庄和王瓜店为代表的6个镇街卫生院建成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全力打造覆盖全周期的婴幼儿照护示范基地。配合卫健局,联合教体局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托育机构共有38个,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1个。全年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48场,服务家庭超5000户。

  青春健康全景化打造。深化部门协同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片邻里”。建成覆盖1所高校、6所中小学的7处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开发“成长护航”系列课程,开展同伴教育、家长课堂等特色活动26场,服务青少年及家长1.2万人次。

  示范带动全域性铺开。构建起“示范引领+场景体验”的健康促进模式,整合镇卫生院、暖心家园等五大阵地资源,建成王庄镇、安驾庄镇等3处示范性家庭健康服务中心。创新“医防融合”服务模式,设置中医养生、心理咨询等8大功能模块。通过全市家庭健康服务阵地建设现场会推广“张庄村家庭健康服务站”经验,建立标准化建设指标文件,到2025年末,全市家庭健康服务阵地覆盖50%以上的村(社区),到2030年末,全市家庭健康指导服务机构覆盖90%以上的村(社区)。

  健康服务全过程体验。通过开展知识科普、义诊服务、互动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家庭健康服务活动,服务阵地成为居民“幸福打卡点”,被誉为家门口的“家庭健康服务管家”,推动形成了家家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浓厚氛围。家庭医生签约率突破60%,“健康家庭”创建参与度、群众对“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认同度、健康生活方式践行率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得到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相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