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烟台市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一年多来,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服务能力等方式,烟台市构建了科学有序、系统连续、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城市医疗资源网格化布局,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优质医疗服务之便,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烟台样板”已见雏形。
以“强带弱”实现“弱变强”
三大模式创新走出特色发展新路
作为黄渤海新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牵头单位,烟台业达医院与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集团内信息互联互通,借助“人财物”整合,在行政、人员、财务、绩效考核、医疗业务、药械业务、医保基金、信息网络、公共卫生服务中实行“九统一”扁平化垂直管理,真正把烟台业达医院的管理、服务经验“分享”给集团基层医疗机构。
记者了解到,除了烟台业达医院牵头组建的以“机构统一管理型”为特色的黄渤海新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烟台市还成立了由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牵头的其他4家以中医药特色突出型或业务整合发展型为特色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烟台市蓬莱区医疗集团是中医药特色突出型医疗集团。通过发挥牵头医院蓬莱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以医疗、教学、科研为纽带,以中医“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共享中药房等多途径提升了蓬莱全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以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为牵头医院的3个医疗集团,则以业务整合为抓手,结合现有业务院长、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工作,突出业务整合发展,为城区居民就近就便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不是简单的行政调配,更不是‘跑马圈地’,放大大医院对人才、患者的‘虹吸效应’。”烟台市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表示,在建设中烟台市综合考虑地缘、人口、群众就医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等因素,以“强带弱”实现“弱变强”,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高效安全。
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
优质资源下沉提升百姓健康福祉
2024年12月25日,烟台毓璜顶医院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双选会”——在首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联席会议上,烟台毓璜顶医院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拟下乡帮扶的专家的专业特长,由集团内受援医院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科室需求进行现场选择。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百姓健康更有保障。记者了解到,这种双向互动的选择模式,使得12名专家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这也只是烟台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一个缩影。同时下沉的还有优质管理经验。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烟台毓璜顶医院优质护理团队协助受援医院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拓展了基层医院能力。
“输血”之外,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途中,烟台市也注重通过多种方式为基层“造血”。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院是一家新成立的二级综合医院,底子薄。为加快提升该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烟台山医院对其实施全面托管,通过派驻管理团队与临床骨干长期驻点等形式,对这一医院开展学科建设、技术帮扶、质量控制及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告诉记者,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内部深度合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与共享,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为紧密型医疗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患者“不动”专家“动”
资源共享盘活优质医疗服务
在基层医院检查几分钟就能同步到上级医院,拿药也不用多跑腿,这份便利让烟台市蓬莱区62岁的陈女士切实感受到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带来的就医便利。
陈女士是老病号,以往复查都要儿女陪着。得益于蓬莱区医疗集团“心电一张网”和智慧共享中药房的建设,去年开始,她在家门口医院做检查,蓬莱中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在10分钟内限时作出诊断并回传诊断报告,如今看病、拿药她自己一人就能顺利完成。
记者了解到,烟台市加快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诸多尝试,盘活了优质医疗资源。为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检验检查项目均向集团合作医院开放,其成员医院实现了在线开单、预约、收费转账、打印条码和报告。以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高速公路为目标,烟台山医疗集团内实现了专家共享、临床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预防共享和管理共享,2024年共派出专家100余人次,全脱产支援专家15人,坐诊662次,诊疗患者3450余人次,开展培训等教学活动113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700余人次;建立区域临床检验质控中心,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室内及室间质控,实现集团内检验结果互认。黄渤海新区医疗集团的胸痛、卒中、VTE防治等6个医疗中心以及医学影像、病理、远程会诊等6个远程中心,累计开展远程影像24000余例、远程会诊指导630余例、病理诊断2700余例。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医疗集团2024年共出具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报告4238份、远程心电诊断3290份,实现了患者“不动”专家“动”。
这一组组数字,正是烟台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解。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让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获得感。随着远程诊疗、资源共享等创新模式的深入推进,烟台正在绘就一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新图景,并为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烟台方案”。 (本报记者 宋吉男特约记者 闫程翔 通讯员 李德华 王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