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聚焦

提升服务效能 优化智慧服务 实施适老化改造

山东着力完善全生命周期接种服务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4月28日

  4月25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预防接种主题),介绍全省预防接种工作有关情况。据介绍,近年来,山东先后实施能力提升行动、服务提质行动,持续完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深度优化接种服务方式,全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接种服务。不断完善预防接种体系

  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加强门诊标准化建设。出台《山东省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管理标准》,对全省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全省4663个各类预防接种门诊均达到标准化要求,为群众提供标准化接种服务。

  推动门诊层级化提升。建立预防接种门诊动态分级管理机制,通过对接种门诊基础设施、人员配备、制度落实、服务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在标准化建设基础上,积极打造更高水平的数字化和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2404个,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1501个,分别占常规预防接种门诊的97.53%和60.89%。

  实行接种队伍规范化培训。建成覆盖所有县(市、区)的预防接种规范化培训基地153处,对新入职接种人员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专业培训,筑牢专业基础;同时,为3.6万余名在岗接种人员每年提供1次专业提升培训。

  坚持信息化技术赋能持续优化智慧服务

  完善信息平台功能。采用“1+16”模式,构建了涵盖预防接种、疫苗管理、冷链监测、疫苗追溯、公众服务等各环节的省、市两级免疫规划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单位、全人群、全剂次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

  优化接种证办理流程。将预防接种证纳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 办理,按照“谁接生、谁建档、谁发证”的原则,推行新生儿预防接种“产科建档、产科发证、出生即办”服务模式,实现群众“零”跑腿。

  推广电子预防接种证。作为全国首批电子预防接种证建设应用试点省份,我省统一开发应用程序,在省政务服务平台“爱山东”部署应用,为群众提供覆盖预防接种全流程的一站式“掌上办”服务。

  保持高水准疫苗接种率

  持续筑牢免疫屏障

  认真抓好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持续强化常规免疫、入托入学查验、查漏补种等工作措施,确保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全覆盖、无遗漏。2024年,全省共为768.08万名儿童接种疫苗2305.1万剂次,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6.83%。

  积极拓展成人预防接种服务。全省16市均至少在1个县(市、区)开展了成人预防接种健康处方试点,积极引导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全省成人疫苗年平均接种剂次从2017- 2019年的292.18万剂次,提升至目前的852.32万剂次。

  通过全省预防接种工作的持续发力,主要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降至历史最低发病水平,已连续34年无脊灰野病毒导致的麻痹病例,连续27年无白喉病例,麻疹发病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992年刚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8%下降至0.03%,30多年来减少儿童慢性乙肝感染者约170万。

  实施适老化改造

  推动接种向全生命周期覆盖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很多老年人选择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为了满足老年人预防接种需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做好疫苗储备。根据老年人接种需求,提前制定疫苗采购计划,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前2-3个月,做好流感、肺炎等疫苗储备。同时,根据当年疫苗实际接种情况,及时对疫苗采购计划进行调整,增加疫苗供应量,确保疫苗充足。

  实施适老化改造。在预约接种方面,在开通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等预约接种渠道的基础上,保留电话预约、现场预约和微信群提醒等方式,方便老年人预约接种;部分社区还将疫苗接种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由家庭医生协助进行疫苗预约接种。在服务设施方面,在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等高峰期,设立专门的接种台提供接种服务,减少老年人等待时间。在服务时间方面,全省绝大多数门诊都在周末开诊1天,为子女陪同老年人进行疫苗接种提供便利。

  加强科普宣教。通过社区讲座、健康大讲堂、宣传折页等形式,普及老年人预防接种知识,介绍流感、肺炎等疫苗的保护作用,增强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接种疫苗的健康意识。

  实施精准服务。在部分县(市、区)开展了预防接种健康处方试点,临床医生在诊疗服务中,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指导老年人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将预防接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向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时,提出疫苗接种建议。省疾控中心专门编写了《山东省中老年常见疫苗可预防疾病“疫苗处方”培训手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老年人预防接种宣传和接种服务,努力发挥疫苗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的作用。 (本报记者 相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