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版 科普

中医护理,助力宝宝退烧

人口健康报 | 2025年01月13日

  □梧州市中医医院 王捷

  孩子发热,几乎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每当孩子的小脸因发烧而泛红,额头滚烫,家长们的心也跟着揪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利用中医护理,安全有效地帮助宝宝退烧,让家长们更加从容应对。

  了解小儿发热。小儿发热,通常是指腋温达到或超过37.5℃。它是身体对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一种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轻微的发热可以帮助身体消灭病原体,但过高的体温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肺炎)、积食、过敏反应以及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等。根据体温的不同,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中医对小儿发热的认识。中医将小儿发热视为体内阴阳失衡、外邪入侵或内火亢盛的表现。它强调整体调理,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来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根据病因不同,中医将小儿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引起,内伤发热则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护理助力宝宝退烧。1.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体表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非侵入性疗法。它能够有效促进体内湿热排出,缓解发热症状。①常用手法。清天河水:沿宝宝前臂内侧正中线,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每次推100-300次。此法具有清热解表、泻火除烦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推脊柱:沿宝宝背部正中线,从尾骨向上推至大椎穴,反复推5-10遍。此法能刺激神经系统,调节体温,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发热。揉脚心: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宝宝脚心的涌泉穴,每次揉50-100次。此法能缓解发热症状,增强免疫力。②注意事项:在进行推拿前,确保宝宝处于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中,避免受凉。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均匀、有力,避免过度刺激。每次推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个手法持续1-3分钟即可。推拿后,注意给宝宝保暖,避免立即洗澡或吹风。2.中药药浴。中药药浴是利用水的温热之力及透皮吸收的药力,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达到退热的效果。①操作方法:将含有退热成分的中药药包(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加入沸水中,待水温降至适宜温度后,给宝宝进行足浴或全身洗浴。每次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②注意事项:药浴前,确保宝宝无过敏史,且药浴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药浴后,及时给宝宝更换干净衣物,避免着凉。对于高热、精神状态差的宝宝,不宜进行药浴。3.其他中医外治法。刮痧: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在宝宝背部、颈部等特定部位进行刮拭,以刺激体表脉络,改善气血流通状态,达到退热效果。刮痧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刮伤皮肤。放血疗法:在中医指导下,于特定穴位(如耳尖、指尖等)进行针刺放血,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此法适用于高热不退、热毒内盛的宝宝,但需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穴位贴敷:将含有退热药物的贴片或药膏贴在宝宝特定穴位上(如大椎穴、涌泉穴等),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共同发挥治疗作用。贴敷前,应确保宝宝皮肤无破损、无过敏史。

  日常护理与预防。物理降温:除了中医护理外,家长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辅助退热。如用温水擦浴(避免用冷水或酒精),特别是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部位;或用冷湿毛巾敷在宝宝额头上,每5-10分钟更换一次。饮食调理:发热期间,宝宝应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而流失的水分。同时,可给宝宝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小米粥、牛奶米汤、新鲜果汁等。避免给宝宝增加新食物,以免引起腹泻。注意事项:发热期间,宝宝应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结语。中医护理在小儿退烧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是家长们值得信赖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学习和掌握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等中医护理技术,家长们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宝宝的发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