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版 科普

肝癌介入治疗全解析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12月23日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徐军红

  肝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成为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为无法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什么是肝癌介入治疗?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通过影像技术引导,将治疗设备或药物直接作用于肝脏病灶部位,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延缓病情进展。介入治疗的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不能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导管、针或其他微创器械,通过肝动脉或经皮直接到达肝脏肿瘤病灶处,实现精准治疗。通过药物、栓塞物或能量(如射频、微波等)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可以破坏癌细胞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其适应症包括无法手术的患者、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或复发患者,以及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对于这些人群,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肝癌介入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的肝动脉中,同时注入栓塞剂阻断血流,使肿瘤无法获得营养而萎缩。TACE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供血区,减少全身化疗的副作用,特别适用于肝功能较好但肿瘤局限于肝内的中晚期患者,疗效显著。射频消融术(RFA)是通过在影像引导下将射频针插入肿瘤内,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杀死癌细胞的一种微创技术。这种方法适用于肿瘤直径较小且病灶数量有限的患者。RFA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年老体弱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早期肝癌治疗中,射频消融的效果接近手术切除。微波消融术(MWA)是利用微波能量对肿瘤进行消融的一种技术。与射频消融术相比,微波消融的热效应更强、作用范围更大,特别适用于较大或靠近重要血管的肿瘤。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肿瘤消融,治疗速度更快,同时对邻近器官的影响较小。经动脉放射性粒子栓塞术(TARE)是通过导管将含有放射性粒子的微球直接注入肝动脉,使其释放射线杀灭癌细胞,同时阻断肿瘤供血。这种方法适合病灶较大或复杂的患者,放射线精准作用于肿瘤部位,对正常肝组织损害较小,尤其适用于门静脉有部分癌栓的患者。

  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主要优势在于精准性高、微创性强、可重复性强以及能够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病灶,介入治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少,特别适合无法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此外,介入治疗能够多次实施,尤其适用于复发患者,并可与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适用于局部病灶,对广泛转移性肝癌无效。同时,治疗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恶心、发热等副作用,疗效还与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在治疗前,患者需接受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以确保能够耐受治疗。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选择适合的介入治疗方案,同时告知患者治疗的步骤、潜在风险及可能的预后效果。患者还需做好心理准备,充分了解治疗的过程和可能的副作用,缓解紧张情绪。家属的陪伴和支持在此过程中非常重要,能有效帮助患者增强信心。治疗后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疗效和发现潜在问题,确保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术后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重油重盐,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遵医嘱服用护肝药物,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还应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促进血液循环和整体康复。

  结语。肝癌介入治疗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精准的技术和个性化的方案,显著延缓了病情进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介入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合理选择治疗方法、规范术后护理和定期随访,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科学的治疗管理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也为肝癌的长期控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