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版 科普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控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10月14日

  □承德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关森

  在医学领域,麻醉作为一门复杂而精细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当人们提及麻醉,往往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打一针让人一睡了之”的过程,然而,这仅仅是麻醉外在表现的一隅,远未触及其深邃与复杂的本质。麻醉不仅仅是为了让患者进入无痛状态,有时需要全身麻醉让病人意识消失,保持肌肉松弛。更是为了在手术过程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保护其免受手术创伤带来的伤害,为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创造有利条件。麻醉方式分为多种,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控,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手术顺利进行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监测,麻醉医生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关键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麻醉深度和神经肌肉功能等,为后续的调控提供可靠依据。调控的目标是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适宜的麻醉状态,既能够充分抑制手术带来的疼痛和应激反应,又能够保持足够的生命体征稳定性,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术后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生命体征监测。心率监测:心率是反映心脏活动状态的重要指标。麻醉过程中,通过心电图(ECG)监测可以实时获取患者的心率数据,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血压监测: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关键参数。麻醉期间,通常会采用无创或有创血压监测技术,持续追踪患者的血压变化,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波动。呼吸监测: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比以及气道压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通气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呼吸管理策略。体温监测:体温的维持对于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长时间手术、体腔暴露手术或低温麻醉等情况下,体温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可以实时反映氧气在血液中的饱和度,评估患者的氧合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低氧血症等异常情况。除了以上常规监测,对危重病人还要采用心脏超声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气分析监测等高级监测手段。

  麻醉药物的调控。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和麻醉医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这包括诱导药、维持药和恢复药等,以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手术过程中的需要,精确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避免剂量过大导致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等严重并发症,也避免剂量不足导致麻醉深度不够、手术疼痛等问题。给药方式: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吸入麻醉等。确保药物迅速、准确地到达作用部位,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预防应激反应:通过全麻加局麻、多模式镇痛等方式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同时,麻醉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预防术后疼痛:在手术结束前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以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处理并发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循环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对于呼吸抑制,麻醉医生需迅速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确认是否存在气道梗阻、通气不足或药物过量等问题。一旦确认,应立即采取措施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或提供必要的机械通气支持,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不受影响,从而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循环抑制则是麻醉过程中另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并发症。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药物过量、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等。麻醉医生需通过持续的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并评估循环抑制的程度。对于轻度循环抑制,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补充血容量等措施进行纠正;而对于严重循环抑制,则需立即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物等紧急治疗,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总结。麻醉药的应用绝非仅仅是让患者“一睡了之”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医疗过程,要求麻醉医生在手术全程中持续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精准的调控。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麻醉医生的专业素养和高度责任感,也为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