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版 科普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技巧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9月26日

  □琼海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陆清平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常由摄入受污染的食品或饮用水引起。引发疾病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及有害化学物质等,轻则导致消化不良,重则危及生命。随着食品种类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有效预防,必须从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以及个人卫生等多个环节加强管理。通过规范的食品处理、避免生食、选择干净卫生的餐馆等方式,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的基础原则。1.选择安全的食品来源。食品的安全性从源头抓起非常关键。购买食品时,应选择经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认证的商店或供应商。尤其是肉类和海鲜类产品,消费者应优先选择来源可靠、包装标明有检疫合格标识的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最好从有机或绿色认证的生产商处购买,减少农药残留的风险。生肉和生鱼等食材在没有可靠处理措施的情况下,可能携带致病菌或寄生虫,食用后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因此必须特别注意避免从不明渠道购买。2.注意食品的保质期与储存方式。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查看包装上的保质期,以确保食品在最佳食用期限内。部分易腐坏的食品如牛奶、肉类、海鲜等,应迅速冷藏或冷冻。若食品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细菌容易繁殖,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储存时,建议将食品分区存放,生鲜与熟食分开,冷冻食品应密封保存,以防止串味和细菌交叉污染。对于罐头食品和干货,也要避免放置在潮湿或高温环境,以确保其保质期不受影响。

  烹饪过程中的食品卫生。1.生熟食品的分开处理。在厨房操作中,生熟食品的分开处理是避免交叉污染的重要步骤。生肉、生鱼等食材通常带有细菌,如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如果这些食材与熟食或蔬菜等直接食用的食物共用刀具、砧板或容器,就可能导致细菌转移,污染原本干净的食物。为了确保食品卫生,建议在厨房准备两套刀具和砧板,一套用于处理生食,另一套专门用于熟食。同时,处理完生肉或生鱼后,立即清洗双手和使用的工具,防止细菌传播。2.彻底加热和烹饪。食品的加热过程直接关系到杀灭致病菌的效果。肉类和海鲜等食品必须彻底煮熟,内部温度至少要达到75摄氏度,才能有效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使用食物温度计来确保肉类中心温度达到安全标准尤其重要。对于使用微波炉加热的食品,需确保食物均匀加热,以避免局部加热不足,导致细菌存活。

  饮食习惯与健康防护。1.勤洗手与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减少食源性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处理食材前、进食前,尤其是接触过生肉、生鱼等食物或接触宠物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进行20秒的清洗。双手是传播细菌、病毒的主要媒介,未洗手就处理食物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食品,最终被人体摄入。使用公共卫生设施后或外出回家时也应立即洗手,以防止外部病菌通过接触传播进入体内,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2.避免生食和半生食品。生食和半生食品容易携带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如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寄生虫,生蛋和未消毒奶制品则容易带有沙门氏菌。食用这类食物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特别是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孕妇、老人和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为了降低风险,建议尽量避免食用未经彻底烹饪的肉类、鱼类和蛋类食品。如果要食用生食,应选择经过严格检验的产品,并确保食品来源安全。

  结语。预防食源性疾病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包括选择安全的食品来源、正确的储存方式、严格的烹饪卫生以及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通过分开处理生熟食材、彻底加热食物、勤洗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同时,外出就餐时应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并注意自助餐的食品温度,以避免细菌滋生。未来,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技术的发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手段将更加科学有效,公众的饮食健康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进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