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版 科普

揭秘隐球菌性脑膜炎:艾滋病患者的隐形威胁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9月26日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覃江龙

  隐球菌性脑膜炎作为一种由隐球菌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艾滋病患者中尤为常见,成为这一群体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

  隐球菌性脑膜炎概述。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某些种类(主要是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脊髓膜所引起的疾病。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鸟粪、水果等,通常不会引起健康人群的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尤其是艾滋病患者,隐球菌可成为机会性致病菌,引发严重的颅内感染。

  发病机制。隐球菌主要通过吸入空气中的孢子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而进入人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隐球菌通常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或局限在肺部而不引起疾病。然而,在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隐球菌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侵入血液循环并穿越血脑屏障,最终在脑膜和脊髓膜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和脑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多数患者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患者常出现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且发热可能不明显或不规则。头痛:头痛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渐进性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精神和神经症状:包括精神错乱、易激动、定向力障碍、行为改变、嗜睡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痴呆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颅神经麻痹: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能累及颅神经,导致听觉异常或失聪、复视或视力模糊、眼球外展受限等症状。脑膜刺激征:查体时,患者常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诊断方法。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多种手段。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和培养是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靠方法。墨汁染色可发现隐球菌的荚膜结构,而培养则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包括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分析法、侧向层析检测法等,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确诊依据。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膜增厚、脑积水、脑梗死等病变,为诊断提供辅助信息。分子诊断技术:脑脊液PCR/二代测序等新技术能够检测出隐球菌的序列,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快速诊断。

  治疗策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抗真菌治疗、抗病毒(HIV)治疗和降低颅内压等多方面措施。抗真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诱导治疗阶段通常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待病情稳定后进入巩固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宜选择高剂量氟康唑。治疗疗程较长,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抗病毒(HIV)治疗:对于艾滋病患者,及时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是控制病情、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关键。ART治疗应尽早开始,并与抗真菌治疗协同进行,以降低真菌负荷和复发风险。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升高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包括腰椎穿刺、CSF引流、CSF分流术等。对于不耐受反复腰椎穿刺或伴有持续性脑水肿的患者,可选择CSF分流术。

  预防措施。控制HIV感染:加强HI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推广安全套使用、避免共用注射器等高危行为。对HIV感染者进行早期发现和治疗,以恢复免疫功能、减少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改善环境卫生:减少隐球菌的暴露机会,如清理鸟粪、保持室内清洁等,避免食用可能被隐球菌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可考虑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以增强免疫功能。隐球菌抗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CD4细胞计数较低的HIV感染者,建议进行隐球菌抗原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隐球菌感染。

  总之,隐球菌性脑膜炎作为艾滋病患者的隐形威胁,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且治疗周期长。然而,通过加强HIV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