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版 科普

给眼睛“照个相”:带您了解眼底造影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9月12日

  □运城眼科医院眼底病科 张转新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其健康与功能一直备受关注。而眼底,这片深邃而复杂的区域,不仅承载着视觉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更是全身健康状况的“晴雨表”。眼底造影,这一现代医学技术,就如同为眼睛拍摄一部高清“纪录片”,让我们能够深入窥视眼底的微妙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宝贵依据。

  眼底:窥视健康的微观宇宙。眼底,医学上称为视网膜及其附属结构,位于眼球的后部,是光线进入眼睛后成像的关键部位。这里布满了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感光细胞以及负责传递视觉信号的神经元。眼底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全身性疾病的蛛丝马迹,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在眼底留下独特的“印记”。因此,眼底检查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预防至关重要。

  眼底造影:技术的革新与应用。眼底造影,简而言之,是通过向血管内注入特定的造影剂(如荧光素钠),利用光线照射眼底,使血管及其微循环系统在特殊设备的记录下清晰可见。这一过程就像是为眼底拍摄了一部动态的“电影”,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血管的形态、血流的速度以及是否有异常病变。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荧光素血管造影是最常见的眼底造影方式。在检查前,患者需进行一系列准备,包括了解造影剂的使用说明、进行过敏测试等。随后,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随着血液流动,荧光素到达眼底血管,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通过特殊的眼底照相机捕捉并记录这一过程。FFA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微小病变,如渗漏、闭塞、新生血管等,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FFA不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使用的造影剂是吲哚菁绿,它在近红外光下显影,能够更深入地穿透组织,显示FFA难以发现的深层血管病变,如脉络膜血管病变。ICGA与FFA相辅相成,为眼底疾病的全面评估提供了更多可能。

  眼底造影的临床意义。眼底造影不仅限于眼科疾病的诊断,更是全身性疾病监测的重要工具。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及时干预可避免视力丧失。评估血管健康状况:观察眼底血管的形态与功能,间接反映全身血管系统的状态,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预测与管理提供依据。指导治疗:根据造影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等,精准治疗眼底疾病。监测治疗效果:定期复查眼底造影,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安全性与注意事项。过敏史筛查。在眼底造影之前,倡导采用更加细致、全面的询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询问患者是否对类似药物、食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存在过敏反应,以及是否有家族过敏史等。此外,通过引入先进的过敏原检测技术,如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过敏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肾功能评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全面评估,不应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血液检查或尿液分析,而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用药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提倡采用更加个性化的造影方案,如调整造影剂的剂量、选择对肾脏负担较小的造影剂或采用其他非造影的眼底检查方法,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观察。鼓励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不适,还要细心留意一些可能被忽视的细节变化。例如,对于检查后可能出现的短暂皮肤发黄、尿液变色等现象,虽然这些通常属于正常反应,但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原因,消除其顾虑。

  随着科技的进步,眼底造影技术也在不断升级。高分辨率成像、三维重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眼底疾病的诊断更加精准、高效。未来,我们有望通过无创、便捷的眼底检查方式,实现对多种疾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