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版 科普

解读血常规报告:哪些指标异常需要警惕?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15日

  □龙州县人民医院 卢春兰

  血常规检查是医疗检查中的基础项目之一,通过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进行计数和形态学分析,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血常规报告中各项指标的异常往往能够提示多种潜在疾病或病理状态,因此,了解和解读血常规报告中的异常指标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系统异常。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因性别而异,男性一般为4.0到5.5×1012/L,女性为3.5到5.0×1012/L。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提示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红细胞计数偏高则可能由慢性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原因引起。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含量与红细胞数量密切相关。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同样因性别而异,男性一般为120到160g/L,女性为110到150g/L。血红蛋白偏低通常表示贫血,可能由营养不良、出血性疾病、慢性疾病等引起。血红蛋白偏高则可能提示缺氧、脱水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反映红细胞的浓度。血细胞比容偏低可能提示贫血或血液稀释,如肾病综合征等;偏高则可能由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引起。

  白细胞系统异常。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免疫细胞,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为4到10×10至9/L。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提示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偏高则往往提示细菌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白血病等;减少则可能由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减少则较为少见,可能与某些药物或放射线治疗有关。单核细胞。增多可能由慢性炎症、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的异常增多往往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有关。

  血小板系统异常。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负责止血和凝血过程。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到300×10至9/L。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偏高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疾病等。

  其他需要警惕的异常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M CV)。M 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MCV偏低可能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偏高则可能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 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 CHC)。M CH和MCHC是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的指标。 M CH偏低和M CHC偏低常伴随M CV偏低,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反之,M CH偏高和M CHC偏高可能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活跃程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减少则可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在解读血常规报告时,首先需要关注各项指标的绝对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某项指标出现异常,应进一步观察其变化趋势和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以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疾病。有些异常可能是生理性的或一过性的,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暂时升高;高原环境、脱水等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因此,在发现血常规指标异常时,不必过于恐慌,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