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版 科普

生前预嘱让生命的告别更有温度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15日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露

  生前预嘱,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健康或意识清醒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医疗情况所做的决定。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正是为了让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终结时,能够更有尊严、温暖地告别。接下来将详细介绍生前预嘱相关知识。

  什么是生前预嘱?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1976年8月,美国加州首先通过了“自然死亡法案”,允许患者依照自己意愿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自然死亡。这项法律允许成年病人完成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只要根据医生判断,该病人确实已处于不可治愈的疾病末期,生命支持系统的唯一作用只是延缓死亡过程,医生就可以通过授权不使用或者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统。此后20年间,“生前预嘱”和“自然死亡法”扩展到几乎全美及加拿大,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对这种“自然死亡”不仅不明令禁止,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还通过立法来确认和规范这一权益。2013年6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向公众普及和推广使用“生前预嘱”,以及“尊严死”的概念。公众可以通过本人事先签署的《我的五个愿望》这一制式文本,在生命末期按照尽量自然的方式,有尊严地离世。这种方法与涉及主动致死行为的安乐死有本质区别,这种建立在个人知情同意权利基础上的“尊严死”,不违反中国任何现行法律,符合病人的最高利益,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也符合“有利、尊严和不伤害”的医学伦理基本原则。

  生前预嘱的重要性。生前预嘱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命支持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插管、机械通气等。抗生素使用:是否愿意接受抗生素治疗,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或拒绝。疼痛管理:如何缓解疼痛,是否愿意接受阿片类药物等。营养与水分补充:在何种情况下接受或拒绝营养与水分补充。临终关怀:选择在何处度过临终时刻,是否愿意接受安宁疗护等。尊重个体权利:生前预嘱尊重了每个个体对自身生命的决定权和尊严。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医疗过程和生命终结的方式。避免家庭矛盾:当一个人在面对生命的终结时,家人之间可能会因为对医疗决策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矛盾。而生前预嘱则可以帮助家庭成员避免因未尽事宜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通过生前预嘱,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需要的人。

  如何制定生前预嘱?寻找专业机构:制定生前预嘱需要寻找专业的法律机构或律师进行咨询和协助。他们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预嘱文件。清晰表达意愿:在制定预嘱时,要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包括对医疗护理、药物使用、营养支持等方面的决定。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确保预嘱内容符合自己的真实想法。及时更新: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意愿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要及时更新生前预嘱,确保其内容始终符合自己的真实想法。

  关于生前预嘱的常见误解。认为生前预嘱只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其实,生前预嘱不仅涉及生命的终结,还涉及个人的医疗决策、营养支持等方面。它是一个全面的、关于个人生命关怀的计划。认为只有病重的人才需要制定: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其实,无论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制定生前预嘱。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生前预嘱会限制医生的决策:实际上,医生的决策始终以病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生前预嘱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医生仍需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学知识做出最佳决策。

  生前预嘱是一个关于生命关怀的重要话题。它不仅尊重了个体对生命的决定权和尊严,还帮助家庭避免了因未尽事宜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制定生前预嘱,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