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李文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新生儿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即黄疸。黄疸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听力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至关重要。
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含量过高,导致皮肤和眼部发黄的病症。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色素,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转化并排出体外。然而,在新生儿中,由于肝脏的胆红素转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的排泄能力不足,从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病因解析。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常见于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感染、维生素E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体内出血、母乳性黄疸等疾病。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常见于新生儿窒息、缺氧、酸中毒、感染、先天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脑垂体功能低下等疾病。胆红素排泄障碍:胆管受阻或肝细胞排泄障碍导致胆汁淤积,造成结合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管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疾病。肠肝循环增加:由于肠梗阻或胎粪排除延迟,胆红素从肠道被重吸收,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常见于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延迟喂养、饥饿等。
早期症状识别。生理性黄疸。黄疸色泽:轻者仅表现为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黏膜较为红润,黄里透红。黄疸部位:轻者黄染仅限于面颈部,可波及躯干、巩膜;重者可从头到足遍及全身。病理性黄疸。黄疸程度:出现时间较早,除面部、躯干外,可累及四肢。黄疸颜色:根据结合胆红素的程度,可呈现橘黄、金黄色或暗绿色、阴黄等。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贫血、出血点、发热、中毒、肝脏肿大、水肿、尿颜色黄等症状。全身症状:黄疸严重时可表现为反应差、精神萎靡、拒食、肌张力降低等症状。此外,非特异性症状如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疲倦、嗜睡、尿量减少、呕吐或吐奶等也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预防策略。产前预防。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评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注意饮食均衡,避免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禁酒,以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若孕妇有感染的倾向,应积极控制感染,防止病原体对胎儿的侵害。对于有不良生育史的孕妇,如之前生过黄疸胎儿的,应尽早进行产前检查。产后预防。早期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并保证正常进乳量。这有助于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出,增加排泄量,从而有助于胆红素代谢。两餐之间可适量饮水,也有助于胆红素的排泄。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巩膜等部位,注意黄染的情况。一旦发现黄疸出现时间较早或程度较重,应及时就医。加强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感染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以及胆红素代谢、排泄等发生异常。避免特殊药物:在新生儿期,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类药物等。光疗与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可根据病情采取光疗、药物治疗等措施。光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促使未结合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排出体外;药物治疗则通过药物作用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疾病。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该种疾病,做好产前产后预防工作。如果幼儿已经患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