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版 科普

中医护理视角下的脑健康生活习惯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15日

  □河池市中医医院 邓美杰

  在现代社会,脑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对健康的理解和护理手法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脑健康维护视角。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从中医护理的角度出发,培养有益于脑健康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食物搭配:药食同源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它强调通过平衡的食材和味道来调养身心,尤其是脑部。富含Om 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可以提供脑部需要的营养,维持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生成。抗氧化食物如蓝莓、绿叶蔬菜和坚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E,以及必需矿物质如硒和锌,它们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这对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依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食物的五味配合也是促进脑健康的重要途径,如酸味能收敛,辛味能散发,苦味能降逆,甘味能补益,咸味能软坚。餐时调配:中医学中有“日中为阳,日夜为阴”的说法,人的活动与生物钟紧密相连。不规律的餐时会干扰生物钟,影响脑功能和精神状态。早餐不宜过早或过晚,以免错过脾胃的最佳运化时间;午餐应在午时前后,此时阳气最旺,消化能力最强;晚餐则应避免在睡前进食,以免影响睡眠质量。食物选择:选择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如糙米、瘦肉和豆类等,有助于脑部的能量代谢。维生素B1有助于改善记忆力,维生素B6和B12能够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适度运动。动静结合:中医倡导的“动静结合”原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适当结合动作和休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适量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脑部的血流量,供氧和营养物质的流通也会随之增加,从而维护脑细胞的活力。通过增强心肺功能,可以提升身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脑功能。中医特别强调运动后要有充足的休息,以利气血恢复,确保精力充沛。调息练习:调息练习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养生法之一。通过深呼吸、吐纳等方式可以帮助人体调整气息,打坐和瑜伽则能够训练呼吸的深度和节奏,使得气血流通更加畅顺,从而达到安定心神、调节情绪的目的。在深呼吸时,充分的氧气吸入有助于改善大脑的供氧状况,而有规律的呼出则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气和毒素。这种练习对于稳定心率、降低血压、缓解紧张情绪都有着显著的效果,有助于提升脑部健康和认知功能。适宜强度:运动时,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年龄的运动强度。中医认为,适宜的运动强度可以“扶正祛邪”,增强体质,过强的运动强度则可能适得其反,消耗过多的体力,对脑部健康不利。比如,中老年人可以选择太极拳,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或游泳,但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动量。

  情志调养。情绪管理:中医认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影响人的内脏健康,尤其是过度的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脑的健康状态。因此,情绪管理成了维护脑健康的重要方面。中医通过各种方法来调节情绪,如冥想可以帮助人静心,减轻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从而稳定情绪波动;聆听音乐能够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柔和的旋律可以减轻大脑的压力反应,使人达到放松的状态。通过这些方法管理情绪,可以防止情绪波动对脑部造成不利影响,从而维护脑健康。精神养护:中医学中的“心安神宁”原则,认为精神的宁静是维护脑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阅读、书法、绘画等富有创造性和放松心灵的活动,可以培养内心的平和,稳定情绪,提升精神境界。这些活动有助于减轻大脑的工作负担,避免过度使用或情绪压力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同时,这类活动还能够刺激大脑的新神经连接形成,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可预防脑功能退化。通过精神养护,人不仅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栖息地,还能够有效地维护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