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版 科普

科学认识麻风病:消除误解与偏见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15日

  □博白县皮肤病防治院 黄启胜

  麻风病,这一古老而复杂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有3000多年的流行历史,是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视角,深入解析麻风病的成因、症状、传播途径、治疗及预防方法,以期消除公众对麻风病的误解与偏见。

  麻风病的基本认识。麻风病,又称汉森氏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菌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和周围神经,若不早发现、早治疗,可能导致眼、手、足的畸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麻风病并非不治之症,现代医疗技术已能够有效治愈这一疾病。

  麻风病的成因与传播途径。成因。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这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弱,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此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潜在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麻风病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的飞沫中含有麻风杆菌,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密切接触传播: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长期共同生活或密切接触,如共享餐具、衣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麻风病的症状与体征。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皮肤损害:早期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疹,随着病情发展,可能演变为斑块、丘疹、结节等。严重时,皮肤损害处会失去感觉,干燥、不出汗,甚至导致眉毛脱落、眼睛失明、面部畸形等。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面部、手、足等部位的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引发畸残。

  麻风病的传染性与隔离治疗。传染性:麻风病虽然具有传染性,但其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95%以上的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天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此外,麻风病人一旦接受及时治疗,几天内即可失去传染性。隔离治疗:鉴于麻风病传染性不强且绝大多数人具有免疫力,加之及时治疗后迅速失去传染性,因此无需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然而,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仍需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病例。

  麻风病的治疗与康复。治疗。目前,麻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联合化疗(M DT)方案,包括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等药物。治疗周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效果良好。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避免畸残的发生,并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康复。麻风病治愈后,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畸残。因此,康复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手足护理:每天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每天可用温水浸泡双手20m in,刮去老茧厚皮,涂抹润肤露保护皮肤。在用生活用具时,要注意保护手足,避免外伤。眼部护理:每天照镜子,看是否有两眼红肿、泪液浑浊等状况。平常多练习眨眼,加强眼睑肌力。注意用眼卫生,减少光线刺激。如发现眼部有异常变化,应立即就医。足底溃疡护理:抬高患肢,尽量多卧床休息,少走路。如溃疡创面渗出过多,敷料变湿,应及时换药。假肢护理:有四肢畸残后遗症的患者,如有假肢,每晚检查肢体残端有无红肿、擦伤和水疱,检查与清除假肢内的异物。心理护理:麻风患者常有恐惧、烦躁、自卑、忧郁等心理问题,家属要和患者多沟通,关心体贴患者。

  麻风病的预防。目前,尚未有效的麻风病疫苗。不过,对于健康成人来说,麻风杆菌的传染力并不强。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早发现、早治疗:这是预防麻风病传播的关键。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病例,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提高个人免疫力: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机会。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麻风病的流行范围逐渐缩小,患病率显著下降,但每年依然有一些新发病例。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麻风病,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共同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