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版 科普

结核不再“横行”:科学认识,共同防治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潘晓雯

  结核病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结核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防治措施也愈加完善。

  结核病的科学认识。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科学认识对我们防治措施至关重要。1.病原体: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和田鼠分枝杆菌。其中,人肺结核的致病菌90%以上为结核分枝杆菌。2.传播途径: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特别是飞沫传播。结核病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到空气中,从而传播给他人。此外,尘埃传播和消化道传播也是可能的传播途径。3.症状表现:结核病的症状取决于病变的部位。肺结核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而肺外结核的症状则取决于受累的器官,如骨关节结核可能表现为疼痛、神经功能障碍,肾结核可能出现尿痛、尿频、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症状不典型的肺结核患者,仅出现一种症状或无症状,在体检过程中发现。

  结核病的防治措施。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结核病防治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普及结核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等。告知公众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结核病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患者能够治愈,这些结核病核心知识。同时,针对学校、社区、工厂等人群聚集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第二,加强筛查和诊断工作。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患者是防治结核病的关键。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结核病筛查和诊断体系,对疑似患者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光、CT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结核病诊断能力培训,提高诊断水平,确保每位疑似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第三,规范治疗和管理。一旦确诊结核病患者,应立即进行规范治疗和管理。治疗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化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结核病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第四,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疫情监测和报告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结核病疫情数据,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结核病疫情。第五,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也是防治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通风和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结核杆菌的传播机会。同时,鼓励居民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第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结核病的防治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结核病防治的经验和技术,推动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展。同时,加强对结核病的国际监测和评估,为制定全球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结核病虽然是一种顽固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加强科学认识、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它。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筛查和诊断工作、规范治疗和管理、疫情监测和报告、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医疗负担和社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