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版 科普

夏秋季红眼病防控:正确认识与预防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莫栩玲

  老一辈人总说只要看一眼红眼病患者,自己就会被红眼病传染。真的只要“看一眼”就会被传染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我们俗称的“红眼病”,其实就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 tehem orrhagiccon junctivitis,AHC),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由肠道病毒70型(EV 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 24v)所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需在发现病例24小时内进行疫情报告。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

  “红眼病”有哪些症状?“红眼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2到48小时,最长可达6天,自觉眼不适1到2小时即开始内眼睑红肿,眼刺痒到疼痛,眼内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黏液纤维素性。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少数病例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一般病情于1到2天发展到顶点,3到4天后逐渐减轻,7到10天后恢复正常。

  “红眼病”主要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大量的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品—手—健康眼”或者“患眼—水—健康眼”的方式进行传播,前者为家庭、同学、同事之间的传播方式,如接触患者或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共用洗脸毛巾、脸盆等,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生产工具、娱乐玩具等;后者为污水、家庭之间的传播途径。本病的高度传染性和人群普遍易感性是造成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人在患红眼病后,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可能在一两天内全家受感染,有时甚至一两周造成全班、全单位、全村流行。

  “红眼病”该如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尚无疫苗可用,主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和对病毒污染物进行消毒的方法进行预防。勤洗手,不揉眼,不去病人家串门,不摸病人摸过的东西,不与病人共餐。病人不要摸扶公用物品,不与健康人握手,不去公共场所。重视公共卫生,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早期发现病人,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是极其重要的。隔离期至少7到10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避免用眼疲劳。学校如发病人数较多建议停课,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发现该病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该如何消毒呢?病人的毛巾、脸盆、食具等用品要病人专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烧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污染物煮沸消毒。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酒精消毒双手。医务人员诊治病人后必须认真用75%酒精消毒双手及用物以后再接触其他病人。使用的仪器、物品用75%酒精或84消毒液等消毒,严防医源性传播。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开设专门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该如何治疗呢?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磺胺对本病治疗无效。抗生素滴眼剂仅用于预防细菌感染。该病病程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到3周,一般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夏秋季是红眼病流行期,预防关键是让孩子做好个人爱眼卫生习惯,如不幸“中招”,请务必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按医嘱规范治疗,同时注意隔离措施,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