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版 科普

为什么手术后会出现感染?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济南市章丘区刁镇北部医疗中心普外科 孙玉东

  在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中,手术治疗无疑是拯救生命、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手术后感染这一并发症依然如影随形,成为患者康复之路上的潜在威胁。手术后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更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深入探讨手术后感染的原因,从微生物的侵袭到宿主防御机制的失衡,从手术操作的细节到术后护理的每一个环节,旨在为读者揭示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以期提高公众对手术后感染的认识,促进预防措施的实施,最终减少这一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后出现感染的常见原因。微生物的特性。细菌种类与耐药性:不同类型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一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于手术部位感染。这些细菌可能通过获得耐药基因或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微生物的定植与侵袭:手术过程中,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可能被带入手术区域,若条件适宜,这些微生物可能定植并引发感染。此外,一些细菌能够产生生物膜,这层保护膜可以抵抗宿主的免疫反应和抗生素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宿主的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若存在免疫缺陷,如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其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易发生术后感染。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导致感染的持续和扩散。年龄因素:老年人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或功能衰退,也是术后感染的高风险群体。老年人可能因为慢性疾病和多重用药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而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较弱。手术操作的规范性。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是预防感染的基础,任何微小的污染都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若手术室内的空气流通、人员流动、器械消毒等没有得到严格控制,就很可能增加微生物的传播和定植。手术技术: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止血彻底、缝合技术等都直接影响术后感染的风险。手术时间:因为长时间的手术操作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污染,所以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应对术后感染的正确方法。优化手术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达到无菌标准。精细的手术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止血,以降低感染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患者暴露在手术环境中的时间,从而降低感染机会。加强术后护理。定期监测伤口,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规范换药程序,按照医疗规范进行伤口清洁和换药,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避免因疼痛导致的护理不充分。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性使用。严格按照医疗指南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定期监测细菌耐药性,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加强感染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术后感染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教育患者如何正确进行伤口护理,包括清洁、包扎等,以及如何识别感染迹象。告知患者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伤口红肿等,应立即就医。

  手术后感染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微生物的特性、宿主的免疫状态、手术操作的规范性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优化手术技术、加强术后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注重感染宣教等,从而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此外,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身的康复过程,也是预防手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总之,通过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策略,我们有望将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