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李传方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疾病。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动脉,它们围绕在心脏表面,像王冠一样,因此被称为“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血管内壁上沉积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形成粥样斑块,就会导致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当血管腔变窄或闭塞时,心脏肌肉血液供应就会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心肌死亡)或心脏猝死。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治疗。那么,这三种治疗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所有治疗手段中最基础的部分。无论是选择介入治疗还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在治疗前都需要先接受药物治疗,以稳定病情,降低手术风险。其特点是创伤小、风险低、费用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患者,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且需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梨酯,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的效果,这类药物作用迅速,通常在几分钟内就能见效,但作用时间较短,因此需要根据病情来定。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达到抗凝效果。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减缓甚至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类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降压药物,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开放性手术,通过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对狭窄的血管进行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心脏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其特点是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效果显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将特殊的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通过X光检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方法;PCI是在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上,通过导管将气球扩张器或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血管,恢复血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则是将金属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支撑血管,防止再次狭窄。通常适合那些症状明显、心绞痛频繁发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患者,对于不能耐受开放性手术或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患者,介入治疗也是一个较好选择。
冠脉搭桥。冠脉搭桥是通过手术方式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冠状动脉,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心脏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风险的治疗方法。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但治疗效果通常持久。主要适合那些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心绞痛症状明显、不能通过介入治疗或其他药物治疗控制的患者。此外,对于存在多个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患者,冠脉搭桥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然而,冠脉搭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心脏停搏等手术并发症以及移植血管狭窄等。
总之,药物治疗是基础,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治疗是手段,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需要强调的是,冠心病需要长期治疗和调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保持积极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清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实现冠心病的有效控制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