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版 科普

幽门螺杆菌:小细菌,大挑战!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检验科 方恋恋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这种能在人胃黏膜上顽强生存的细菌,与我们的胃部健康息息相关。从慢性胃炎到胃溃疡,再到令人胆寒的胃癌,它的“罪状”清单不断增长。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和预防已成为全球医学界的焦点。

  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粪-口等途径进行传播。想象一下,当感染者与健康人共用餐具、亲密接吻、喂食婴儿时,细菌就可能悄无声息地“潜伏”进健康人的体内。此外,一些卫生状况堪忧的水源和食物也可能成为细菌的温床,成为潜在的传播源。据世界卫生组织(W HO)统计,全球约有50%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因忽视卫生习惯而付出的健康代价。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症状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毫无察觉,而有的患者则会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此外,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体重减轻、贫血、乏力等症状也可能随之而来。这些症状虽然看似普通,但却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和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培养、核酸检测等。胃黏膜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粪抗原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等。13C尿素呼气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和确认根除的首选方法。除了血清抗体检查,其他检查前均需停质子泵抑制剂(PPI)2周以上、停抗菌药物和铋剂4周以上。

  治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采用铋剂四联方案。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以及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治疗周期一般为14天,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耐药、既往用药史等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确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治疗完成后需停药一个月左右,然后去医院进行呼气试验以确认治疗效果。

  预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个人卫生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此外,餐具应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公共餐具。饮食应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未煮熟的食物。分餐制。在家庭中实行分餐制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避免家人间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风险。在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使用一次性餐具或自带餐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保持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护胃肠道的健康。尽量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降低对胃黏膜的刺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行为也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风险。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及时发现感染并进行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如有胃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但其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通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实行分餐制、提高免疫力以及定期体检等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在发现感染后,及时就医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知识,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