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版 科普

手足口病:儿童健康的隐形威胁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刘小珍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对婴幼儿及儿童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从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及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病因与病原体。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 16型(CV-A 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 71)。这些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后,会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结合,进而在细胞内复制并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肠道病毒A组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因其高度的致病性和广泛的传播性,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因此,饮用生水、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餐具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空气飞沫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即可引起发病。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衣物等物品,也是手足口病的重要传播方式。婴幼儿和儿童由于常常不注意个人卫生,且免疫力低下,因此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疱疹。疱疹周围常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部分病例可能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在病程1到5天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等症状。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需高度警惕。心肺功能衰竭前期: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等。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危重,可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等症状,病死率较高。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部分患儿在病后2到4周可能出现脱甲症状,但新甲会逐渐长出。

  预防措施。鉴于手足口病的高传染性和广泛的传播途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几点有效的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冲洗双手。保持家居环境清洁,经常通风换气。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建议吃充分加工煮熟的食物,喝开水。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注意消杀: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经常到室外晒太阳,紫外线可有效杀灭肠道病毒。家居物品如衣被等也要定期曝晒。避免前往人多场所: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超市、游乐园等。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EV 71型的手足口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手足口病的影响。手足口病不仅会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影响行动:手足疱疹可能引起相应部位疼痛,影响孩子的日常走路和抓握等行为。影响情绪:疱疹带来的疼痛和不适,以及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能使孩子情绪变差,易怒或烦躁不安。影响睡眠:疱疹部位的疼痛和瘙痒感可能使孩子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影响睡眠质量。影响说话和食欲:病毒侵犯口腔黏膜导致的口腔溃疡和疱疹,会影响孩子的说话和进食能力,导致食欲下降和营养摄入不足。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高传染性和多样的临床表现使其成为儿童健康领域的一个隐形威胁。然而,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消杀、避免前往人多场所以及接种疫苗等有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