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版 科普

一文读懂电解质紊乱的那些事儿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 孔令妮

  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电解质平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电解质是指在水中能够离解成离子的化合物,它们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神经肌肉兴奋性、酸碱平衡以及其他重要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当电解质出现紊乱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电解质检查有哪些?血清钾。降低:常见于钾摄入不足、严重腹泻、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服用利尿剂、胰岛素应用、钡盐与棉籽油中毒等情况。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与低钾的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可出现精神异常、昏迷、心率增快、心力衰竭、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增高:可见于摄入过多、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休克、重度溶血及输入大量陈旧血液等情况。可手足感觉异常、疲乏无力、动作迟缓、软瘫、呼吸肌麻痹等情况。血清钠。降低:可由钠减少或水增多引起。常见原因有:胃肠道失钠,如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痿、引流等,都可能导致缺钠;尿钠排出增多,如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应用利尿剂治疗等情况;皮肤失钠,可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创伤等原因引起。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严重脱水。潴留性高钠血症较少见,如右心衰竭、肾病综合征、急性和慢性肾衰竭、库欣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情轻重与血钠升高的速度有关。血清氯。降低: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氯盐含量不足等;丢失过多,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导致消化道失钠;肾性失氯,如利尿剂使用抑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不良;摄入水分过多,如尿崩症。增高:常见于高钠血症、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过量注射生理盐水等。血清镁。降低:常见于严重腹泻、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肠瘘、急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长期服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或使用庆大霉素、胰岛素等药物,血镁也会下降。升高: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使用硫酸镁药物时,血镁可能升高。血清钙。降低: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严重肝病、慢性肾病、尿毒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增高:摄入过多、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服用维生素D过多、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的常见原因。血清磷。降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肾小管功能不全、肿瘤。增高: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肿瘤骨转移、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失用性骨萎缩等。

  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病因分析。首先要明确电解质紊乱的病因,是由于高温环境、饮食不当、药物使用不当还是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是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关键。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呕吐、腹泻、脱水等,评估电解质紊乱的严重程度。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补液和调整饮食来纠正;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静脉输液、使用止吐药或止泻药等。年龄与身体状况。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于年老体弱或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药物滥用或误用。治疗方案调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治疗,往往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手术治疗等。

  电解质紊乱的预防方法。饮食均衡:摄入富含各种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避免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和高盐食物。适量饮水: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不要过度饮水或饮水不足,以保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失水: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注意在炎热天气下适当补充水分。谨慎药物使用:使用药物时注意剂量和频率,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导致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