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左继霞
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体的微小变化,而脑出血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却可能在一瞬间打破我们平静的生活。脑出血指大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的一种严重疾病,常被称为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至30%。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了解脑出血及其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
脑出血的基本知识。脑出血是指大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压迫周围脑组织,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疾病。它不像脑血栓那样是血管堵塞,而是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脑出血的起病往往非常突然,症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迅速进展,是病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出血的基本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高血压使得血管壁长期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发生破裂;而动脉硬化则导致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也易于破裂。此外,生活方式的风险因素如超重、酗酒、吸烟、使用可卡因等也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可分为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血等。每种类型的脑出血在症状表现和预后上都有所不同。脑出血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和出血部位的不同,可能会出现昏迷、言语含混、面部麻木、视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典型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脑出血的治疗措施。内科治疗:内科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脱水剂、止血药等。降压药用于控制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导致再出血;脱水剂用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止血药则用于减少出血。外科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手术等。
脑出血术后的护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或喉部水肿等情况,这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侧卧位、吸痰等措施,确保患者呼吸顺畅,防止窒息。控制体位:手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头部抬高30度左右的体位,以减轻颅内压力。这种体位有助于减少脑脊液回流,降低颅内压,促进病情恢复。预防感染:手术后患者容易感染,因此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做好手卫生,减少感染的风险。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患者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和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同时,应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康复训练:手术后患者需要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机体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运动等方面的训练。家属和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耐心指导患者进行训练。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术后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防止血压波动导致再出血。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时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血压稳定。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通过沟通交流、鼓励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康复的过程。
总的来说,脑出血虽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基本知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全面的术后护理,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