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人物

宫颈癌别怕,早诊早治把它“拒之门外”!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自30岁起增加,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宫颈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肿瘤。

  宫颈癌的致病原因已经完全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

  从宫颈感染高危型HPV到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在发展成为宫颈癌之前,有较长时间的癌前病变过程,即宫颈上皮内瘤变。因此,只要进行规范化筛查并对筛查出来的癌前病变进行正确处理,就基本可以将宫颈癌扼杀在摇篮状态,极大概率减少宫颈癌的发生。

  目前公认的引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三类:

  生物学因素:目前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与其他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一起参与癌变过程。

  行为危险因素:主要与性行为及分娩次数等相关,如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营养不良等。另外,与患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性接触的妇女也易患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表明宫颈癌可能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国内曾有文献提示有宫颈癌家族史可能是宫颈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但也有文献认为宫颈癌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是共同的感染机会导致的。

  所以,面对宫颈癌,预防为先!做好这三点,树立自我“保护盾”:

  1.固定性伴侣,减少HPV感染风险。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HPV疫苗接种。

  3.定期进行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HPV感染筛查。

  宫颈癌的筛查方法有哪些?目前推荐的宫颈癌

  初步筛查方法包括细胞学、HPV检测。

  HPV检测:在妇科检查时,由宫颈表面取宫颈脱落细胞,对高危型HPV进行检测,如果阳性,或HPV 16、18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癌前病变。

  细胞学检查(TCT):在妇科检查时,由宫颈表面取宫颈脱落细胞,制片后在显微镜下检查,结果异常,表明可能存在宫颈癌前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宫颈病变该如何筛查?

  25~64岁的女性,每3年一次TCT筛查,每5年一次HPV筛查,或每5年进行一次TCT+HPV联合筛查,在临床上一般推荐两者同时进行筛查。

  65岁以上的女性,如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即10年内有连续3次TCT筛查,或连续2次HPV筛查或联合筛查,且最近一次筛查在5年内,结果均正常),并且无CIN(宫颈上皮内瘤变)、HPV持续感染,以及无HPV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就可以停止筛查了。

  任何年龄如果出现性生活后阴道出血或不明原因的异常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应及时就诊,明确有无宫颈病变的可能。

  已经接种过HPV疫苗的人群,仍然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病变的筛查。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早期宫颈癌症状轻微,往往难以察觉,但如果出现接触性出血和血性白带,就要提高警惕!随着病情恶化,中晚期宫颈癌症状更明显,阴道排液、尿频、尿急、疼痛、消瘦等,每一个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宫颈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采用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80%,甚至更高;进入中晚期,治疗则以放化疗为主,五年生存率仅为20%~40%,晚期患者的平均寿命,通常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