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看点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即墨区推动全区职业卫生监管提质增效

人口健康报 | 2024年08月01日

  为提升全区职业卫生监管效能,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青岛市即墨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靶向破题、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哨点”作用,激活“神经末梢”,疏通“毛细血管”,推动职业卫生监管高质量发展。

  健全领导体系,夯实职业监管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全区职业病防治工作,构建职业卫生监管一体化网络格局,即墨区成立了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直有关部门、各镇街及功能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将普法与执法紧密结合,及时调度培训,开展经验交流,进一步压实各镇街及功能区职责,促进各镇街及功能区职业卫生服务管理能力和卫生监督协管巡查能力“双提升”,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共同推进职业卫生分类监督工作。

  解难点破难题,精准施策提质效。在前期分类监督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不会报”“不敢报”“不愿改”的问题。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组织执法人员下沉,协调镇街功能区管理人员和职业卫生监督协管员,做到“三方联动”,由各镇街、功能区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分类分级工作,职业卫生监督协管对企业申报后进行现场审核,职业卫生监督员解决疑难问题,开展复核和质量控制。通过分工协作、条块结合,切实提升了分类分级的准确性。

  创新培训模式,“以干代训”强本领。全区共聘任卫生监督协管员62人,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以激励考核为“指挥棒”,将分类监督等职业卫生工作细化分解纳入考核。执法人员组织卫生协管员集中授课,带领卫生监督协管员全程参与档案调阅、现场检查等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针对问题提出处置意见。采取“老带新”“以案说理”等多种“以干代训”的培训方式,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卫生监督协管在职业卫生分类监督现场审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服务巧送法,分类分级再提升。把职业卫生分类分级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送法服务的重要内容,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因管理人员流动大所导致工作不衔接等共性问题,创新制定了企业工作清单,对照清单能懂会干,保证职业卫生分类工作换人不断档。将镇街管理人员纳入“健康专员”,发挥他们对所管理企业更熟悉的优势,分类分级更加合理规范,通过“健康专员”扩容,2023年已完成企业职业卫生分类分级221家,其中甲类193家,乙类21家,丙类7家。2024年计划梳理440家,推动全区更多企业规范开展职业卫生分级分类。

  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全区职业病防治水平。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通过镇街和卫生协管人员对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菜单”,结合开办专家讲座、发放宣传单页、现场指导等模式,为企业精准提供法律服务,提高企业和劳动者法律知识水平,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在各镇街、功能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累计发放宣传彩页5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累计开展分级分类培训300余场次,不断提升全区职业病防治能力,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兰天 张晓亮 本报记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