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四科 王永成
房性早搏,也称为房性期前收缩,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由心房异常电活动引起的异位搏动。其症状通常包括心悸、胸闷、气促、乏力、恶心、胃胀等,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房性早搏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下面就从中医药治疗房性早搏的基本原则、常用方药、典型案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基本原则。中医药治疗房性早搏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根据中医学理论,房性早搏的发生与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因、病机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方法。1.辨证施治: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即通过对患者症状、舌脉及全身情况的综合分析,明确其具体证型,如心气虚、心阳虚、心血瘀阻、痰湿内阻等,进而选择相应的治法和方药。2.整体调节: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心、肝、脾、肺、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房性早搏。因此,治疗中不仅要针对心脏病变,还需调节其他脏腑功能,增强身体整体抗病能力。
常用方药。根据不同证型,中医药治疗房性早搏有多种有效的方药和单味药物。1.心气虚证: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常用方药有补益心气的生脉散、心宝丹等。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复脉止悸的功效。2.心阳虚证:患者表现为心悸、怕冷、自汗、四肢厥冷等。常用方药有温补心阳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由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组成;参附汤由人参、炮附子、生姜组成。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后方益心气,温心阳。心血瘀阻证:患者表现为心悸、心痛时作、痛如针刺、舌质紫暗等。常用方药有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煎等。桃仁红花煎由丹参、赤芍、当归、红花、桃仁、川芎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效。3.痰火扰心:临床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常用方药为黄连温胆汤。本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
典型案例。某患者,男性,45岁,经常感到心悸、胸闷、胸痛、气短,尤其在劳累和熬夜时症状加重。经西医诊断为房性早搏,予以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寻求中医治疗后,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为心血瘀阻证。1.桃仁红花煎组成和剂量。桃仁红花煎:红花(6g)、当归(9g)、桃仁(9g)、香附(9g)、延胡索(12g)、赤芍(12g)、川芎(12g)、乳香(6g)、丹参(12g)、青皮(6g)生地(12g)。2.治疗过程与效果。初期治疗:患者服用桃仁红花煎一月后,心悸、胸闷、气短症状显著改善,体力恢复较好。此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显示出中药治疗在改善心血瘀阻证方面的良好效果。后续治疗:继续辨证加减施治两月,症状基本消失。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对药方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巩固疗效并防止复发。动态心电图复查提示房性早搏明显减少,进一步证明了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药在治疗房性早搏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节,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典型案例的成功治疗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的潜力和应用价值。然而,面对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不足、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挑战,未来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优化治疗方案,推动中西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药在房性早搏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必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