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玲珑中心卫生院 路明妮
在中医学中,心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器官,它具有更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那么从中医角度看心脏疾病,又有哪些让我们可以借鉴的养心之道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中医所谓的心脏。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神明,即心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心,五行属火,说明心以阳气为用,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的作用。心,其华在面,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及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由面部色泽表现出来。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的形态及色泽变化等了解心的功能状态。
中医范畴的心脏相关病症。胸痹:类似于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真心痛: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其症状较为严重,疼痛剧烈。心悸:类似于心律失常,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惧不安,甚至心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心衰病:类似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活动受限。
如何从中医角度发现心脏疾病隐患。望诊。观察面色:如果面色苍白无华,晦暗或青紫,可能提示心气及心血不足或心脉瘀阻。看舌象: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能反映心脏的状况。如舌尖红赤,可能有心火亢盛;舌有瘀斑瘀点,可能提示心脉瘀阻。闻诊。听说话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是心阳虚及气虚的表现。问诊。询问症状:是否经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气短、胸痛、失眠多梦等,可能提示心脏存在隐患。了解生活习惯:是否经常熬夜,过度劳累,情志过激,饮食不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损伤心脏。切诊。脉象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脉细弱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脉结代,跳动不规律,时有间歇,可能表示心阳不振,阴血不足。综合判断体质。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某些体质类型更容易出现心脏疾病。
中医调理心脏疾病的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合适的方剂。例如,对于心气虚者,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心阳虚者,可用参附汤、桂枝甘草汤等;心血虚者,可用归脾汤、四物汤等;心阴虚者,可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心脉瘀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煎等。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相关穴位,如内关,神门,膻中、少海等,以起到养心安神、宽中理气、通脉化瘀。推拿按摩:按摩神门、内关、至阳、膻中、心俞穴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不适。食疗调理:饮食清淡,少吃油腻,辛辣,生冷及甜腻的食物。适当食用具有养心功效的食物,如猪心,莲子,红枣,蜂蜜等。同时可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变化调整饮食结构。起居有常: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调养心气。顺应四季,随季节变化注意起居,夏季避免贪凉,冬季注意保暖。戒烟限酒。身体锻炼: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有助于调整呼吸,增强心肺功能,调和气血。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避免大喜大悲,以防情志内伤影响心脏功能。中药足浴:可选用一些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的中药进行足浴,改善心脏功能。膏方调理:针对个体情况,开具适合的膏方,进行长期的调养。定期体检: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理。
遵从中医养心之道,确实可以杜绝一些心脏疾病的发生。但对于心脏疾病来说,中医注重的更多是预防,它强调综合调理,注重机体整体的平衡和健康。现实生活中,如果已经确诊心脏疾病,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灵活用药,为确保治疗及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来共同维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