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25日讯(记者 范俐鑫)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全面推进健康山东建设情况。2024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较“十三五”末提高了1.4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4.09/10万、2.56‰,较“十三五”末下降了52.6%、31%,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实现门诊预约,预约时段精准到20分钟以内,大型设备预约检查全面推广。1233家医疗机构接入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平台,省域内互认项目扩至429项,277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鲁互认圈,累计互认1357万项次,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负担。
数字健康建设成效显著,电子健康卡(码)实现跨机构“一码通行”,覆盖挂号、缴费、取药全流程。“鲁云急救”服务体系让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时间平均缩短近20分钟。“爱山东”政务APP医疗健康专区提供出生证明办理等一站式服务,12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服务,惠及千万群众。
医院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普遍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三级医院全面提供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覆盖全省,574家医疗机构的3.7万名护士已提供上门服务20.3万人次。
“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在山东加速成为现实。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8.63万个,较“十三五”末增加5.1%,其中村卫生室5.06万个,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升级,50.4%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216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488家社区医院建成投用,数量居全国前列。乡镇卫生院儿科服务实现全覆盖,68%能提供急诊急救服务,60%配备CT设备,626家设立了疼痛科。全省基层卫生人员达40.94万人,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提升至53.2%。
2024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36.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中医医疗资源实现省市县全覆盖,近七成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九成以上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优质中医药资源持续扩容,建成1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处国家中医康复中心,3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有序推进。4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8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辐射带动基层专科发展,中西医结合服务模式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面推广。智慧中医药服务让群众就医更便捷,全省建成85家智慧共享中药房,累计服务546万余人次。
在养老服务方面,山东巩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成果,建成“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125家,床位33万张。96.5%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安宁疗护病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老年心理关爱、营养改善等6项行动全面开展。
儿童健康保障持续加强,11家儿童专科医院、50个省级儿科临床重点专科构建起完善的诊疗体系,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均能提供儿科服务。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7.99%,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纳入民生实事,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不断升级,“十四五”期间两次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增设陪产假、育儿假等福利。全省托育机构达8300多家,托位总数48.5万个。
山东全面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疾控局全部挂牌,疾控中心与卫生监督所整合完成,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均规范设置公共卫生科,形成全覆盖的疾控“防护网”。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2.0)实现16市全覆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电子预防接种证累计申领1200余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