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视觉

济南记忆:天桥改建五十年

济南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1973年,改建前的天桥。

  

  1973年,改建前的天桥快车道引道。

  

  新天桥主孔斜腿吊装。

  

  新天桥引桥主体拱波施工完成后,技术人员检查施工质量。 (王兴华 摄)

  

  1973年,改建前的天桥北侧引道(拼接照片)。

  

  1975年,改建后的新天桥全貌。(胡明 摄)

  

  1975年9月,济南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车队通过新建的天桥。 (胡明 摄)

  

  1979年,天桥东街群众在天桥下清理卫生。 (李连 摄)

  

  新天桥主孔北侧引桥初具雏形。

  1955年9月,济南市第四区更名为天桥区,“天桥”二字第一次成为济南行政区划的名称。那时的天桥还是一座净跨16米、净宽4.5米的小型立交桥,津浦、胶济两线从桥下穿过,而天桥南北则分别通向商埠与泺口,其枢纽地位可想而知。

  1973年初,“向阳区”复称“天桥区”。同年12月,已历六十余载风霜的天桥迎来改建。新天桥为三层立体交叉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上边是飞跨的天桥,由九孔双曲拱和一孔门式框架桥组成,两端顺接引道,全长800余米,桥面宽18米;主桥下的一孔门式框架,高6.5米,净跨32米,可铺设五条并行的铁路线;铁路的下方、天桥两侧还设有与天桥顺行的慢车道与人行道。

  新天桥于1975年7月1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济南的新地标。如今,半个世纪过去,那些在天桥上“拉套子”的身影,那些在天桥上看蒸汽机车远行的少年,那些定格在天桥尾巴上的时光都已远去,曾经在航拍照片中气势如虹的天桥也隐没于高楼之中,继续坚守着通达南北的使命。(图/济南影像博物馆 文/王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