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日讯(记者 范金平)在济南古城(明府城片区)东华街5号,一座拥有650多年历史的建筑重新走进公众视野。经过全面修缮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督城隍庙,于10月1日正式重新对外开放。这座古老建筑,如今以“城市文化客厅”的全新形象,迎接八方来客。
作为济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督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后于明天顺四年(1460)重建并扩大规模。如今漫步院内,可见山门、二门、东西配殿、戏台、东西廊庑依次排布,其中山门为明代遗构,戏台等主体建筑则经清代重修。
督城隍庙曾因庙会、戏曲演出等民俗活动成为老济南的“文化地标”。1979年9月3日,被确定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20日,又升级为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督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济南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缮与开放,始终遵循“保护为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功能进行科学优化。在院内引入了茶文化展示、汉服体验、文创商店等特色业态,“我们要通过创新文旅场景,让沉睡的古建‘活’起来,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济南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