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正式通车运行。(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崔健 摄)
本报8月10日讯(记者 戴升宝)今天,随着首批车辆驶入隧道,标志着历经4年建设的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建成通车。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与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一起组成“加强版万里黄河第一隧”,在主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之间形成一条跨越黄河两岸的快速通道。
作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延伸工程,这条全长4328米的隧道肩负特殊使命——需长距离下穿承担全市40%居民用水的鹊山水库。“水库底藏着废弃机井,一旦盾构掘进中与之连通,后果不堪设想。”中铁十四局项目部现场负责人杜昌言犹记得2021年那个夏天:蛙人潜入水库,历时半个月摸排,才锁定掘进线路上的隐患点。
为了守护这一汪清水,技术团队亮出“硬核武器”。项目首创的“隔水帷幕”如同移动保护罩,随盾构机同步推进,从根源隔绝渗漏风险;安装在库底“水囊”上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织就一张智能监测网。盾构机轰鸣前行的背后,52次水质检测报告始终显示“零污染”“零排放”“零渗漏”,穿越大中型水库的成套技术就此淬炼成型,11项专利为未来类似工程奠基。
据介绍,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一座数字孪生的“云上隧道”也在同步“掘进”。每掘进一环,云上数据就更新一环,在“数字盾构”中,点击具体模块,就可以查阅相应参数,这些信息也实时传输到600公里外的南京大盾构公司盾构智慧管控中心。盾构智慧管控中心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当参数出现异常时,相关预警信息就会分级发送给对应人员,使隧道建设尽在掌控。据统计,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掘进期间,系统共发送预警1100余次,为项目团队及时发现隐患、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隧道还搭载了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帮助指挥中心实时精准采集隧道内车流量数据,通过智能算法深度解析,动态生成实时拥堵指数与事故风险指数,预判交通态势。指挥中心依据监测数据,可对隧道交通进行动态调控,实现事故预防、流量疏导等多重目标,有效避免交通拥堵。
“从绕行40分钟到直达10分钟,‘加强版万里黄河第一隧’改变的不仅仅是市民的通勤地图。”杜昌言指出,作为济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工程,这条隧道以公轨合建模式最大化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疏解了主城区过河压力。
当车辆驶出北口,眼前沃野平畴,济南“携河北跨”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一辆辆汽车驶过光影交织的穹顶,奔向黄河两岸的新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