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直通医线

风雨同舟

济南日报 | 2025年07月24日

  

  消防救援队员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救援队伍紧急转移村民。

  7月22日零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降临济南市莱芜区。短短5小时,最大点降雨量飙升至364毫米!暴雨引发山洪,沿途冲坏道路、冲毁屋舍。

  灾情就是冲锋号!

  第一时间成立省市区现场联合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组、医疗救治组、人员核查组、舆情管控组、现场管控组、环境监测组、善后处置组等工作组,立即开展各项救援处置工作。调集应急、消防、卫健等救援力量650余人,出动51架次直升机、30余辆救援车辆、7艘舟艇和10条搜救犬,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全力开展现场抢险、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安全排查等工作。

  省市区成立医疗救治组,派出直升机空运10名医护人员进入救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紧急调拨急救药品、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等医疗物资,全力保障救治需求。调集电力、通信专业抢修队伍150余人,出动抢修车辆45辆,吊车、挖掘机12台,应急发电设备14台,为10个自然村、2936户村民恢复供电。组织专业力量利用三网通无人机、卫星电话等设备抢修受损通信设施,22日14时30分已全面恢复受灾区域通信。集结交通救援力量300余人,投入装载机、运输车等大型设备78台(套)开展道路抢通工作,已修复抢通临时通行道路10条计37.8公里,剩余7条14.8公里毁损道路正在全力抢修中。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481人,派出3个消杀队伍24名人员开展消毒防疫工作。对遇难者和失联者家属,一对一成立善后工作组进行抚慰,安排专业心理医生对伤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当记者深入核心区,一幕幕撼动人心的场景扑面而来。

  房塌了,希望在!

  残垣断壁间,大王庄镇石屋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承艾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拄着一根粗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与废墟间艰难跋涉。

  7月22日凌晨,当自家房屋在洪流中倒塌的消息传来时,张承艾身形一顿,使劲攥了下手中的木棍,随即更加奋力地呼喊、组织村民转移。面对固执守家、不愿撤离的老人,张承艾心急如焚。他大声劝说:“房子垮了,咱还能再建!命要是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大爷大娘,快跟我走!”他艰难地翻越倒塌的院墙,蹚着过膝的泥水,挨家挨户劝说群众转移。

  转移之路异常艰辛。被山洪彻底摧毁的山路,让村民们不得不徒步穿越十几公里,才能搭上通往安置点的客车。张承艾强忍着腿脚的疼痛,搀扶老人,鼓励妇孺,直到深夜才护送完最后一批村民踏上客车。

  在群众安置点,张承艾又忙着为村民们分发盒饭。“我不饿,先给乡亲们,吃了暖暖身子。”当看到每一位村民都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几乎累虚脱的张承艾,一直紧锁的眉头才稍稍舒展,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宽慰。

  路没了,脊梁在!

  灾情发生后,莱芜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吴修吉在凌晨5点的暴雨中,冲向了最危险的路段。面对不断滚落的石块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他一手紧握手机协调,一手奋力扒开断枝碎石,在泥泞中艰难前行。

  从破晓时分直到深夜,全身湿透、泥浆裹身的吴修吉再也支撑不住,瘫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应急灯扫过,在泥水里浸泡了近20个小时的吴修吉双手肿胀发白,布满血泡,指甲缝里满是黑泥,双腿也是伤痕累累。吴修吉匆匆啃了几口面包,又迎着密集的雨点,奔赴下一个塌方点。

  年逾五旬的老党员张训文,同样在与泥泞搏斗,为救援开辟道路。作为农村道路养护负责人,他带领队伍第一时间在摇摇欲坠的山体旁、被冲毁的路基前竖起醒目的警示标志。

  凭借数十年与山路打交道的经验,张训文敏锐地判断:这场灾情远超预期!没有丝毫犹豫,他带领技术人员毅然向深山挺进,在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崩塌的山体旁排查桥梁隐患、统计损毁数据。他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后续大部队救援扫清障碍。

  “老党员,紧要关头就得豁得出去,冲在最前面!”当他在深夜艰难下山时,这句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的话语,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抢险队员的心中。

  危险在,我们在!

  当莱芜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赵晖率队抵达现场时,汹涌的洪水已彻底切断了进入朱家峪村的通道。面对洪流,赵晖果断下令:“全员捆扎安全腰带,连接救生导向绳,手拉手组成人链,向前挺进!”

  “水流冲击力太大了,必须用探杆深深扎进河床固定身体,才能一寸寸向前移动!”赵晖回忆起那一幕仍心有余悸。

  泥浆裹挟着碎石猛烈冲击着防护服,每艰难前行十米左右,他们就需重新固定救生导向绳。这支在洪水中顽强前行的橙色队伍,最终以最原始的方式,抵达朱家峪村。

  持续高强度救援16小时后,消防车旁席地而坐的战士们满身泥泞,疲惫不堪。有人啃着早已冰凉的馒头补充体力,有人靠着车轮短暂地合上了布满血丝的眼睛。

  “哪怕只剩一丝希望,也要挖到最后一锹土,找到最后一个人!”这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信念。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亓楠楠 高敏刘明安 通讯员 莫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