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挂着居民送来的锦旗。
随迁老人为“小哥”缝补衣服。
在社区乐享晚年。
屋外热浪翻滚,槐荫区腊山街道嘉御社区活动室内却凉风习习。居民汪阿姨和几位老姐妹正跟随节拍起舞,她不到3岁的小孙子在一旁跟着蹦蹦跳跳。
“在这儿跳舞,心里舒坦!”汗珠顺着汪阿姨花白的鬓角滑落,笑容却从她的嘴角漾到眼底。这位来自东北的老人未曾想过,在济南带孙子的日子也能这般畅快。
在嘉御社区5400余位居民中,像她这样为照料儿孙远离故土的随迁老人多达1800余人,占比33%。曾经自认“异乡客”的银发群体,正在社区的温情服务中褪去疏离,完成一场从“你们”到“我们”的无声蝶变。
●拍摄时间:7月23日●拍摄地点:槐荫区腊山街道嘉御社区●拍摄内容:帮随迁老人融入社区生活
孤独难耐
随迁老人偷偷抹眼泪
泉景嘉园小区8号楼的露台,曾经是居民李阿姨经常独处的地方——晒完孙子的卡通棉被,她习惯性地扶着栏杆远眺。
“阿姨,您在看什么呢?”一天,“益嘉人·迁暖巢”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项目负责人刘桐实在好奇,问出了这句话。阿姨的回答让刘桐心酸——“看人。”
原来,李阿姨老家在菏泽,儿子和儿媳属于外地来工作的“新济南人”,她为了照顾孙子,远离家乡来到济南。每天孙子上学之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和在老家一点都不一样,谁也不认识,不想出门。”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住在这么高的地方,远方的行人都变成了移动的黑点,每次看都让她头晕目眩,“儿子在济南打拼多年买下的房子,有暖气和空调,怎么比老家的砖瓦房还冷?”
李阿姨与周围陌生环境的疏离感,在嘉御社区并非孤例。刘桐说,社区处在城乡接合处,交通还算便利,学区资源也不错,很多来济南打拼的年轻人把这里当成了安家的第一站。帮子女看孩子的随迁老人很多,占社区总人口的33%。“社区里还有一位裴大爷,70多岁了,经常看到他自己抹眼泪,他也不说为什么。”刘桐回忆道,志愿者们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带着元宵、粽子敲开家门与他聊天交流。慢慢地老人卸下了防备,终于开口,“感觉自己很没用,是儿女的负担,没有自我价值感,心里很空虚。”
怎样让这些随迁老人不再感觉自己是异乡人?社区开始了行动——嘉御社区的志愿者们自发组建了“益嘉人”志愿服务队,旨在为随迁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和支持,帮助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重新融入社区生活,让来自不同地域的他们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暖心服务
给银发族搭建“社交圈”
“以前跳舞,要么在小区的广场上,要么在地下车库里。有时候音响声音太大,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地下车库又不安全,不放心让孙子在旁边玩儿。”
汪阿姨说,她没想到社区能把活动室给舞蹈队腾出来。有了活动的阵地,她不仅自己跳得更带劲
了,还集合了一支10余人的舞蹈队伍,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姐妹凑在一起,不仅强身健体,还能说说笑笑,生活中的那些烦心事儿都烟消云散。社区不仅为阿姨们提供了场地,还整合资源链接了专业教师,教授舞蹈、健身操等课程。
隔壁的多功能室里,20余位老人正在练习八段锦。空调吹着徐徐凉风,大屏幕上播放着教学视频,指导着标准动作。“刚来的时候确实不习惯,孙子上学以后一个人闷在家里无所事事,孩子们上班又忙,我又不愿意为了自己的烦心事打扰他们。”一位去年刚从老家来到这里的阿姨向记者倾诉,她无意间在社区的公益市集上了解到,社区有很多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老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义诊、磨菜刀、修裤脚等服务,还能加入舞蹈队、八段锦社团。“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每天到这里来跟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聊聊天,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心情就不烦闷了。”
嘉御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卞昭莉告诉记者,志愿者们围绕“送”健康、“送”服务、“送”温暖、“送”政策、“送”文化,开展以“我们的节日”、“吾爱邻”、“嘉友”智叟为主题的健康义诊、心理辅导、传统文化、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全方位覆盖辖区所有老年人的需求,做到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落下”。
那位曾经偷偷抹眼泪的裴大爷,现在也成了小区里的红人。刘桐说,志愿者们发现裴大爷有穿马扎的手艺,但是苦于没有用武之地。于是,志愿者们指导他在社区开课,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这门手艺,既给别人带来实践操作的机会,又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小小马扎成了裴大爷融入社区的钥匙,“现在大爷可忙了,在大家的认同中找回了被需要的感觉。”
反哺社区“社恐”老人变服务骨干
变化悄然发生——随迁老人口中习惯
说的“你们这里”,逐渐成了“咱们社区”。现在,有越来越多随迁老人开始反哺社区,用自己擅长的技能为别人提供服务。社区也开始积极发掘骨干,培育社区自治队伍,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
居民周叔叔就是由“社恐”变骨干的代表。“刚到小区来的时候,我就发现公益活动很多,文化广场上能量血压、测血糖、看眼科,还有中医把脉、免费B超。”周叔叔说,每次义诊自己都会去享受服务,也因此跟社区工作人员有了不少交流。“社区的姑娘说我有‘才艺’,会磨剪子、戗菜刀,我特别开心,很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帮到邻居们。”
在社区的鼓励下,周叔叔参与到社区“吾爱邻”公益市集中,成为一名志愿者,为邻居提供“磨剪子戗菜刀”服务,慢慢成了社区居民离不开的“周师傅”,还结识了很多“老伙伴”,带领不少叔叔阿姨们反哺社区,提供义剪、缝补等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们社区还有个‘联新驿家’网格驿站,平时在这里休息的外卖小哥、快递员不少,阿姨们会在这里跟同样离开家乡打拼的小哥们聊聊天、给他们缝缝衣服。”翻看着手机里留下的照片,卞昭莉说,看着越来越多随迁老人从初来时的拘谨沉默,渐渐变成如今在社区里熟门熟路、主动搭把手的“老熟人”,她打心底里觉得温暖。现在,汪阿姨在文化广场跟着音乐跳广场舞的身影越来越舒展,裴叔叔的马扎学员越来越多,周师傅的“磨剪子”摊前总排着长队……越来越多老人成了社区里的“益嘉人”,“其实老人们要的真不多,不过是一份被需要、被惦记的温暖。”
为子女小家庭跨越山河而来的他们,终于在异乡的屋檐下乐享晚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曹雅欣 张龙)
舜网
爱济南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