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场备受瞩目的全市城市更新和
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在济南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考察人员深入各个区县,实地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从长清的锦鲤池到平阴的阿胶坊,再到商河的甘薯田,一个个因地制宜的发展样本,勾勒出济南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鲜活图景。
长清
锦鲤游出乡村振兴新赛道
长清区“锦绣马山 鲤想田园”片区,池塘里的锦鲤色彩斑斓,欢快地游弋,仿佛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故事。这片涉及10个村庄的区域,以锦鲤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振兴之路。
在双泉庄村一处经过改造的闲置农房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布置锦鲤主题装饰。不久后,这里将成为民宿群的一部分。目前,该村200亩的锦鲤养殖水面及占地面积15亩的鲤跃阁项目,成为长清区的区域地标性建筑和中国名优锦鲤大赛永久赛址。村里与济南城投集团达成合作,巧妙地形成了“民宿引流—消费延伸—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山东省军区对口帮扶下,共建“中草药脱毒组培苗繁育实验室”,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年收入突破30万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开发“数字中药库”,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矮化葡萄、猕猴桃等品种,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数字化。探索VR赛事、数字竞拍等新场景,为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距离赛事场地不远处的西褚科村,引入企业投资建设了锦鲤精品园。园区内培育着10余种优质锦鲤,年繁育能力达1000万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解决就业100余人,带动村民年均增收约1.5万元。目前,企业每年免费向有意愿的群众提供20万尾水花鱼苗、1万尾锦鲤幼鱼,依托马山大集,成功开办锦鲤集市,实现多元增收。其中,项目年利润的5%将作为发展基金注入村集体,形成“产业发展—治理优化—民心凝聚”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让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积极性高涨。村里还积极拓展产业链,已开发锦鲤编织、锦鲤花灯等特色文创,正在积极打造“锦鲤小院”,让游客尽享悠闲惬意的田园慢生活,预计户均年增收3000元。
在集中安置了3847人的梦启程社区里,培训室里正在上锦鲤养护课程。这里聚焦高端锦鲤市场,构建了完善的“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培训体系,已成功孵化出30余名专业“鱼管家”。他们人均月收入4000元,不仅能为周边养殖场提供上门服务,还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针对社区妇女,这里开设了藤编课程,培养她们的手工技能。目前,已完成20笔订单,800余个手工产品通过电商售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让不少家庭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平阴
古街泉韵中流淌振兴曲
平阴县“胶乡古镇 泉韵江南”片区,浪溪河畔的古城在岁月的洗礼中,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里依托传统阿胶产业,巧妙融合“产业+文化+生态”,让古老的街区孕育出新的业态。
走进东阿镇一处改造后的“老县衙”,热闹非凡。这里已华丽变身为阿胶品牌营销中心,直播间里,东门村村民正熟练地介绍着阿胶产品;研学工坊里,孩子们好奇地探索着阿胶的制作工艺;文化旅游区里,游客们欣赏着古老的建筑,感受着历史的韵味。该中心吸引了15家企业入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阿胶文化,销售阿胶产品,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村里的葡萄种植产业通过合作社联合经营,60户种植户拧成一股绳,实现了每亩年收入8000元。同时,东门村筹资兴办生猪养殖合作社,打造标准化养殖基地,带动村集体增收21万元。“明景一条街”的打造更是为古城增添了新的魅力,滨湖路绿化、“荷塘月色”景观与古街相互辉映,让古老的县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毗邻浪溪河的南坛村里,10套由闲置房屋改造的精品民宿藏在绿荫之中。村里通过“整村运营”的创新模式,引入专业团队,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打造集休闲、文旅、康养、采摘、研学于一体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区。配套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文旅引爆点南坛共创社,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体验。18座螺丝椒大棚采用“订单农业”模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如今,村子实现年产辣椒15万余公斤,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解决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村里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福利补贴”的三重分配机制,让138位老人每年都能领到“过节费”,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幸福安康。
依山傍水的纸坊村里,一处徽派建筑风格的农庄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由纸坊村企业家返乡打造的现代旅游休闲项目——泉福农庄。项目流转近1000亩滨水土地,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民每亩增收800元,形成“村企合作”共赢机制。项目建成运营以来,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12个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依托泉福农庄步行街,“政府引导+企业运营+集体入股+村民参股”四方联动,村集体以“一村一业”资金入股,村民以所占土地参股,村集体预计年增收18万元。20余个主题商铺以“前店后厂”方式运营,带动农产品年销售300万元。围绕“三街三路”实施“美丽乡村+文旅配套”双提升工程,实现了“三宜”景区化村庄蝶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河
三产融合让田野结出致富果
商河县“粮安商河 陶梨留香”片区的晨光中,连片的田野充满生机。这片涵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的区域,正以粮食、果品、留兰香、鲜食甘薯四大产业为核心,构建起生机勃勃的乡村发展生态。
甘薯茶、地瓜干、甘薯饮品……在怀仁镇特色产品展上,各种甘薯制品琳琅满目。这些红皮黄瓤的甘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财富奇迹。洼李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引进烟薯25、白哈密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400余亩。如今,每亩甘薯地的收益可达3500元,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不仅如此,商河县还积极发展电商产业,村民纷纷投身其中,成为“新农人主播”。他们在电商服务中心里,对着镜头热情地介绍着甘薯茶、地瓜干等深加工产品。在他们的努力下,商河县的甘薯年电商销售额突破2亿元,让小小的甘薯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依托大沙河与古杏林,村里还精心打造了8处文旅节点。春天,杏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青;秋天,甘薯成熟,游客们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据统计,这些文旅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不远处的百年梨园,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殷巷镇李桂芬村培育的李桂芬梨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上乘,口感鲜美。但村民并不满足于简单的鲜果销售,而是以“古陶+古梨”为抓手,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入挖掘“陶梨”文化,配套完善古陶研究院、乡村振兴文化馆等文化展示阵地,举办梨花节、采摘节、古窑开窑等活动。同时,“牵线”校企开发出40余种产品,“嵌入”电商直播、短视频传播、AR非遗体验等数字化手段,构建“陶艺创作+梨品加工+文创开发+研学销售”产业链,年可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研学团队3000余人次,实现产业效益1000万元,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一片散发着独特清香的田地里,留兰香正茁壮成长。近年来,逯家村推行“一体三联”工作机制,联合周边8个留兰香种植村成立留兰香产业联合党委,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他们将留兰香的种植面积扩展到8000亩,从繁育基地到精油加工车间,再到香水车间、科创服务中心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加工车间里,村民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留兰香加工成精油、香水等产品,切实享受到了产业的红利。村里实行的“保底、分红+劳务+困难补助”机制,让大家的收入稳步增长,年均增收10%以上,曾经普通的香草,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草”。
济南乡村的蝶变,藏在每一寸土地的独特禀赋里:长清的锦鲤池游活了生态经济,平阴的古街巷熬出了文化价值,商河的甘薯田长出了产业链。未来,济南将继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让更多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齐鲁大地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栗潇 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