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他们以智慧为炬,照亮未知的探索之路;以创新为帆,驱动时代巨轮破浪前行。
泉城济南,人杰地灵。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绝美景致,更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成就科研梦想之地。
科技工作者们默默进行着科研攻关,不断拓展科创载体,让济南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他们精准描绘出城市建设的新蓝图,推动城市功能升级;他们聚力推动济南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跨越,为“科技强市”“工业强市”战略写下鲜活注脚。
两院院士宛如不灭的灯塔,照亮着我国科学技术前进的道路。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见证着他们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更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的驻济、济南籍和在济南学习工作过的院士达到133位。其中,驻济院士13位,济南籍院士或在济南学习工作过的院士47位,还有73位院士正在以建立工作站、项目合作等形式积极投身于我市的科技事业,他们为济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正值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走近身边的院士,共同感受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科学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兴
“人生最可靠的财富是品行,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友谊,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是助人,人生最重要的环境是和谐。”这是王文兴常说的四句话。王文兴于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受聘为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2003年创建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2022年获得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这位98岁高龄、简单质朴的老人以自己独有的情怀与感悟,为国家作出贡献,为学科带来光辉,为学子作出榜样。
自1976年起,王文兴专注于环境化学研究,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他建立了国内首套带有真空系统、长光程FTIR光化学烟雾箱,并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如野外观测臭氧浓度随边界层高度变化规律、全国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大气环境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1980年他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牵头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煤烟型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等污染治理作出重大贡献。2003年他回山东大学组建了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培养了60余名博士和硕士。院士寄语
作为一名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老兵”,我亲历了国家科技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回望70余载科研生涯,我始终坚信: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科学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碳中和、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命题,美丽中国建设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我国环境科技已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阶段,但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仍任重道远。这需要青年一代以更开阔的视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量子化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引入传统环境科技领域,在国家“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中勇闯“无人区”。
借此机会,我想与青年朋友们分享三点感悟:一、立大志而笃行。科学探索道路艰难险阻,唯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在挫折中坚守初心;二、求真理而躬行。既要传承“炮火中读书”的治学精神,也要现场中积累真知;三、聚合力而同行。现代科研需团队协作,望诸位既保持独立思考,亦珍视集体智慧。我殷切地期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报国事业。愿你们永葆“书声琅琅伴星月”的勤勉、“薪火相传守绿野”的担当,在服务国家与造福人类的事业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青年医者要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名誉校(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于金明是山东省肿瘤医院门诊量最高的医生,67岁的他每天要看80位左右的患者。作为一名医生,除了管理职能以外,他说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在他带领下,近几年医院放射肿瘤专业拿了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但他认为,对一个医院来讲,治愈率是衡量一个医院、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为让患者在家门口接受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服务,2023年11月7日,医院的质子中心开始治疗第一例病人。仅短短的半年时间,医院就在常规放疗病人数、质子放疗数做到了全球第一,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让中国的患者得到最好的、国际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作为我国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于金明在突破制约放疗疗效的两大瓶颈——靶区精确勾画和射线精确施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修改了中国、美国、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肿瘤治疗指南,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作主会场报告的中国大陆学者第一人,也是全国放疗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为首、为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率领的团队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并授予集体一等功。
院士寄语
当前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欣欣向荣,为青年一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青年医者应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在医学道路上,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以高起点、高站位树立远大目标,科学规划近期、中期及远期的奋斗目标。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敢于跳出自身局限,通过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找到差距并努力追赶。
老子《道德经》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医学事业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与努力。青年医者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眼光长远,又要埋头苦干,在医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本领,通过层层历练实现自我提升。青年医者要怀揣救死扶伤的医者之德,培养宽容高尚的格局和胸怀,要知足、知不足、不满足。成功之前需谦逊努力,避免被失败击倒;成功之后亦需保持清醒,避免自满导致退步,成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追求与超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敢于挑战“不可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实戈
“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无序隐有序,统计解迷离。”在彭实戈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首诗,生动地诠释了他的研究领域。1971年,彭实戈被推荐到山东大学就读物理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双曲复变函数》论文。这篇论文成功帮助他进入山东大学数学系,由此,彭实戈正式进入了“数学圈”。1983年,他被推荐到法国留学,获得了自动化和应用数学两个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彭实戈继续潜心研究,很快就创立了著名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发现和证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彭最大值原理”等理论。很多成果如今被认为是“有力而优美”的基础工具。
彭实戈长期从事概率论、随机控制和金融数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在控制论方面,获得了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在概率论方面,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首次获得了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建立了一大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对应关系,将20世纪50年代初的Feynman-Kac路径积分理论推广到非线性方程的情形。建立了非线性数学期望的理论,特别是非线性布朗运动的随机分析理论,将Kolmogorov创立的概率论系统地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并将其应用于动态金融风险度量与计算。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第一负责人,对在我国建立“金融数学”新学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彭实戈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6年获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10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一小时大会报告,2011年获华罗庚数学奖、普林斯顿全球学者称号,2016年获求是科学家奖,2020年获未来科学大奖,202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院士寄语
多年来,我致力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期望理论领域的研究,当我将数学理论应用于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领域时,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基础研究成果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关键作用。基础研究既要追求理论高度,更要瞄准国家战略“卡脖子”问题,只有紧密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才能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全球科技竞争更是呈现“高度非线性”特征。数学为诸多学科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也在重塑着各个行业的格局。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正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领域形成创新集群,这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舞台。
在此,我想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要敢于挑战“不可能”,勇于踏入那些未被开垦的领域。同时,要有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担当,将个人的科研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
济南作为泉水之城,其百折不挠的地下径流恰似科研探索的生动隐喻。愿与齐鲁学者共勉,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展现山东智慧。
优秀是一种习惯 创新是一种坚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赵振东
作为农民科学家的代表,为天下人谋食的“麦痴”院士赵振东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三水”专家,早晨一身露水、雨天一身雨水、夏天一身汗水。他在小麦育种道路上永不停步,他育成的“济南17”改变了我国面包小麦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济麦22”实打亩产789.9公斤,创造了当年我国一年两熟制下的小麦高产纪录,高产、优质、广适的小麦新品种不断在他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培育优质麦种没有诀窍,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创新、创新,要常创常新。”
从事小麦遗传育种30余年,赵振东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作出杰出贡献。他坚持“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品质”的育种思想,带领团队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济南17”,有效替代进口;育成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审定18年来仍是农民最喜爱的品种,已累计推广3.5亿亩。“济南17”“济麦19”“济麦20”和“济麦22”先后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自“济南17”以来,济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6亿亩,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赵振东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齐鲁时代楷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誉,入选“礼赞·科学家精神”全国宣传典型。
院士寄语
麦品如人品。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搞育种就要跟麦子一起经历酷暑严寒的考验,稳住心神,塌下身子,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的好品种。
科研创新是一场接力赛。一代代小麦人的坚持和努力,为我国小麦种质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烙有育种人“责任比天大”的信念。今天,这份责任和使命,已经传递到了新一代的育种家手中。我坚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必将创造出更多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味而健康的食物。这是我作为一个小麦育种家的梦想,也是我对祖国深切的承诺。
面对未来,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新时代的育种家们要有勇于奉献和敢于争先的精神。科研创新无止境,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前行,确保我们的种源安全和自主可控,这样才能把14亿人的饭碗端牢端稳。
两院院士的深情寄语,彰显着科技界的品格与传承,必将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勇毅前行。济南市科协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履行“四服务”职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在凝心铸魂中筑牢奋斗根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为强省会建设汇聚智慧和力量。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邹建明 通讯员 徐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