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各区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紧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目标任务,聚焦文明实践大篷车、主题宣讲、庄户剧团等文明新风“小切口”,破解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难点堵点,不断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落细落小、走深走实。
市中区破除陋习有妙招文明新风入心来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破除陈规陋习,市中区党家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魏家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气球破陋习助新风入心田”主题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创新形式,让文明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活动现场设置了理论宣讲、趣味游戏、承诺签名三个环节。志愿者们首先向村民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什么是移风易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等核心内容,并通过互动问答加深理解。
最受欢迎的当数“扎气球破陋习”互动游戏。村民们需要扎破贴有“高价彩礼”“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标签的气球,并列举这些陋习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随着“砰砰”的气球爆破声,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了摒弃陋习的意识。活动最后,村民们纷纷在“践行移风易俗”承诺横幅上郑重签名,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市中区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完善机制、压实责任、强化指导等举措,构建起系统化、长效化的工作体系,推动文明新风在基层落地生根。在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由市中区委宣传部牵头统筹,民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宣传部门抓总、民政部门主责、公安部门保障”的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专项工作群组,实现实时沟通和动态调度。同时出台《市中区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突出问题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围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问题,制定了20项具体整治措施。
在责任落实方面,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体系。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工作方案等方式,明确12个区直部门和17个街道的具体职责。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跟踪督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提升基层工作能力,创新培训方式,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分批次对全区红白理事会骨干进行系统培训。举办相关培训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等形式,有效提升了300余名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组建专家指导团,定期深入村居开展业务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工作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从短期整治向长效治理转变。”市中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创新工作方法,让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
历城区
移风易俗宣讲员文明建设新动力
“老少爷们儿,又一年寒食节了,咱呀倡导鲜花祭祀、无烟祭祀。如果你非得烧点纸,那咱公墓南边有统一的焚烧池……”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历城区董家街道祭扫公交专线上,宣讲员们用诙谐的语言拉百姓呱,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自2023年11月以来,每年寒食节“定制”的虞麓花园小区至公墓的祭扫专线公交上都有移风易俗宣讲员,他们在宣讲的同时也带头践行鲜花祭祀,逐渐成为祭祀新风尚。
为了便于年纪大的居民了解和接受移风易俗新理念,董家梨园艺术团创作移风易俗快板书,在街头巷尾唱响“打响竹板走上前,父老乡亲听我言,移风易俗文章大,事关城乡你我他……”以欢快节奏、朗朗上口的传诵唱响了移风易俗“大文明”。
除了特色的宣讲员们,街道各村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开设移风易俗流动课堂,将广场、小区打造成为新的宣传阵地,引导群众转变旧观念、树立新风尚。
在董家街道姚家村,“丧事从简文明祭扫”已成为姚家村全体村民的共识,村内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去世老人安葬,村内购买花圈、统一随200元份子钱,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积极协调殡仪馆,免费提供殡仪车。村干部的实际行动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村民,他们的移风易俗宣传也更加被村民接受。“坚持扎彩不进村,家奠不外摆,当日谢祭,三日不谢孝,工作人员一律由红白理事会统一安排。不摆酒席,丧仪不超五十元,不起大坟头,去掉烦琐礼节……”在甄家庄村,婚丧嫁娶都制定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严格照章办事,绝对不搞特殊化。在后二舍村“一元街谊”已经坚持了十几年,通过和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约定家中有结婚、生孩子等喜事的时候,街坊邻居讨个彩头,每家只随1元钱,避免了高低远近的攀比心理;推行丧事简办,从3日丧改为2日丧,其间不搞宴席答谢,到了就餐时间每人一碗白菜豆腐,给丧主家节省了不少开支。
董家街道将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密结合群众需求,在尊重传统习俗基础上推出更多便民服务措施,把移风易俗民生服务底色擦得更亮。
章丘区
文明驿站“歇歇脚”移风易俗向前迈
3月初,章丘区官庄街道台头村立足群众需求,在村内广场、主干道旁、人员密集地等区域安装了便民休闲座椅。这些座椅一经投入使用,立即成为了村内老年人聊天、休息的好去处。每处座椅旁常常围坐着十几位老人,大家聚在一起拉家常、晒太阳,其乐融融。见座椅区人气越来越旺,台头村因势利导,将这里升级打造为“歇歇脚”文明驿站,让休憩场所变身文明实践新阵地。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官庄街道台头村志愿服务队在“歇歇脚”文明驿站开展了以“绿色清明、文明祭扫”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时代文明内涵。
台头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向在这里休息聊天的群众耐心地讲解传统祭扫方式可能带来的火灾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倡导群众采用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祭扫、植树祭扫等更加文明、节俭、安全、环保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许多群众在了解了文明祭扫的好处后,纷纷表示愿意改变旧习俗,尝试新的祭扫方式。
“以前总觉得多烧纸钱、多敬祭品才是对先人尽孝,听了咱们志愿者的讲解,才明白这样做不仅不安全,还会污染环境。其实只要在生前尽孝,清明节买一束花、种一棵树,甚至从网上进行祭扫也一样能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正在驿站休息的张阿姨说。
除了宣传文明祭扫方式,志愿者们还积极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他们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向群众讲解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过重等不良习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婚丧观,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以实际行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从便民座椅到文明驿站,台头村用暖心举措诠释了“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服务理念。下一步,台头村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小驿站”持续释放“大能量”,成为传播文明、凝聚人心的美丽风景线。(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赵赫 秦政 张敏 通讯员 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