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日讯(记者 张茜 实习生李知寒)今天上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项目提升 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市司法局专场)。据悉,今年,我市将研究制定济南市新一轮法治建设规划,制定发布覆盖280个事项的“涉企联合检查场景清单”,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1.6万件,打造“枫桥式”司法所30个,新设“有话好好说”调解工作室300个。
去年办理法律援助1.99万件为群众挽回损失1.2亿元
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出台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实施办法,打造“一把手抓法治”特色品牌。完成重点领域政府立法8件,审查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10项、规范性文件133件、涉法事务90件,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深化“1+3+N”行政争议化解模式,90%以上的行政复议案件未进入诉讼程序,案件纠错率6.13%,为全省最低。
实施法治护航重大项目五大行动,组建全程法律保障团队,提供政策制度供给77项、法律服务1800余场次,开展免费“法治体检”2200余家。梳理发布242项轻微违规“首次不罚”事项,减免罚款9500余万元,受益市场主体1.65万家。市、区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达到20个,基层站点融入市民“15分钟生活圈”,全年提供各类法律服务89.6万件。打造“泉益邻”法律援助品牌,全年办理法律援助1.99万件,为群众挽回损失1.2亿元,受益家庭2万余户。在基层法院、派出所普遍设立人民调解组织,打造建成“枫桥式司法所”37个,实行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三所联调”,全市化解矛盾纠纷3.9万件。
今年将探索建立普法提示函制度
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
今年,我市将聚焦“十五五”时期法治济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制定济南市新一轮法治建设规划。探索建立普法提示函制度,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加强线上、线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规程,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创新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工作机制,将调解和解贯穿行政复议全过程,推动行政争议源头治理和实质性化解。
今年将打造
“枫桥式”司法所30个
今年,我市将科学制定年度政府立法计划,推动出台低空经济、城市更新、法治乡村等重点领域法规规章12件,及时修改或废止与上位法不一致、与发展改革不适应的法规规章,为改革发展提供稳健的法规政策保障。加强政府立法统筹协调,建立提醒督办制度和专项推进工作机制,健全规章立法评估制度,用好4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完善联系点参与立法工作机制。构建全过程合法性审查机制,为政府依法决策筑牢“法治屏障”。
同时,办好“法律服务惠民生”政府民生实事,加强“泉益邻”法律援助品牌建设,今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1.6万件,“线上+线下”解决市民法律问题不少于30万件,打造“枫桥式”司法所30个,新设“有话好好说”调解工作室300个,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不少于2万件。
山东(济南)中央法务区建设成熟后
入驻机构预计将达到300家
山东(济南)中央法务区是市委、市政府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布局。项目以“立足山东半岛、辐射黄河流域、融入‘一带一路’”为目标,聚力建设“要素齐全、新质高效、示范引领”的综合法治集聚高地,汇聚国内外优质法治服务资源,计划按照“三步走”战略,一年开局起步,三年成型见效,五年腾飞起势,建设成熟后入驻机构预计将达到300家,从业人员达到8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
2024年以来,全省首家中日韩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涉外公证认证服务中心,鲁港澳联营律所、马来西亚大卫与郭驻华代表处和广东华商等20余家知名法律服务机构纷纷入驻山东(济南)中央法务区。目前,整个法务区内法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140余家,从业人员超4000人,涉外律师近300人,年营业收入达25亿元,涉外业务量同比增长24%,法务区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作为法务区“核心载体”和“大脑中枢”的法务中心大楼,已有10余家机构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