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 要闻

冰冷湖水中的热血救援

——3名新疆学子在济勇救落水母女

济南日报 | 2025年04月02日

  春寒料峭的时节,济南园博园湖水泛着冷光。3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这片平静的湖面成为紧急救援的战场。

  阿卜杜喀日木·阿迪力、阿布都萨拉木·麦提尼亚孜、比拉力·阿布都外力——3名来自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4级汽修3班的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冰冷的湖水中化作生命的救援索,这些不足20岁的维吾尔族小伙以无畏之姿托举起生命,用双手与信念书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壮歌。

  分秒之间 托举生命之重

  “有人落水了!”当天下午1时许,园博园湖畔的宁静被一声惊呼打破。一辆失控的共享电动车撞上石块,车上母女二人被甩入湖中。湖水裹挟着初春的凛冽,瞬间淹没了挣扎的身影。

  湖畔的人群中,3名新疆学生几乎同时冲向岸边。阿卜杜喀日木脱掉外套,纵身跃入水中。冰冷的湖水如刀锋般刺向皮肤,他咬紧牙关,奋力游向已无力挣扎的年轻女子。1米外,比拉力抄起一根长木棍,与阿布都萨拉木冲向年轻女子的母亲。

  比拉力半个身子探出堤岸,木棍与落水者的手指咫尺之遥。“抓住!抓紧!”比拉力尽全力向前伸出木棍,手背上青筋凸起。一次、两次……终于,落水者的手紧紧抓住了木棍。阿布都萨拉木立即用双手拽住比拉力的腰带,两人如拔河般将年轻女子的母亲一寸寸拖向岸边。

  另一侧,阿卜杜喀日木已游至年轻女子身边。因棉衣吸满水,整个人像铅块般沉重。“别怕!抱住我!”阿卜杜喀日木单手托住年轻女子后颈,另一只手拼命划水,双腿在湖水中蹬出沉重的水花。

  就在阿卜杜喀日木快要体力透支的关键时刻,比拉力与阿布都萨拉木及时将救生圈扔到了他的身旁。借助救生圈,阿卜杜喀日木终于将年轻女子救上岸。他们跪在冰冷的石板上,将年轻女子身体侧转,阿卜杜喀日木则用手掌不停叩击她的后背。

  “咳——咳咳!”剧烈呛咳声中,年轻女子吐出积水,苍白的脸颊慢慢泛起血色。她的母亲瘫坐在地,嘴唇青紫,浑身战栗。没有丝毫犹豫,阿布都萨拉木和比拉力同时脱下外套,裹住母女二人。

  无声退场 留下“最美背影”

  救护车的鸣笛声越来越近,他们却悄然退至人群之外。阿卜杜喀日木的指尖因低温泛紫,比拉力的裤脚滴着泥水,阿布都萨拉木的掌心被木棍磨出血痕,但他们都无暇顾及,在默默注视着医护人员将母女俩抬上担架后,才拧干衣角的水,踩着湿透的鞋袜离开。

  回到学校后,他们对救人之事只字未提。学校得知此事后,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就是有点发烧,没事的。”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不过是举手之劳。

  学校辅导员缪丽伟深知这些新疆孩子平日里的赤诚。“他们救人,我一点都不意外。但看到孩子们发着烧还在说‘没事’,既骄傲又心疼。”

  担当不仅是热血沸腾的瞬间,更是扎根日常的品格。3位新疆学子湖畔救人,让责任担当从点滴善举升华为关键时刻的果敢行动,印证了平凡善举与超凡担当的知行合一。

  凡人善举 增亮民族团结底色

  “危急时刻舍己救人、救命情深恩德不忘”。7天后,一面锦旗在园博园湖畔救人的故事里添上注脚,鲜红缎面上的金字熠熠生辉。被救者家属打算用红包表达感谢,3位新疆学子连连婉拒:“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换了谁都会这么做。”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3位新疆学子用本能写下的答案。

  园博园的湖水终将回暖,这个春天的寒意已转化成患难与共的温暖。当有人问起“民族团结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会永远记得:那是木棍传递的生死相托,是刺骨湖水中托举生命的臂弯,更是3个异乡学生在寒风里,用实际行动焐热了两颗陌生人的心。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兰萃 通讯员 陈珂 徐雪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