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由省政府网站公布。围绕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行动方案》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其中,聚焦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济南、青岛都市圈与长三角地区都市圈互动合作,促进省际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省级层面频繁点题济青都市圈发展——
1月20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发展格局,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被写入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
2月5日,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被列入今年要着重抓好的10项重点改革工作之一。
今年以来,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发展频频被列入全省重要发展议程。从这些动作中不难看出,山东加快推动济青两圈融合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济青都市圈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
加快推动济青都市圈融合发展,是山东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2025年GDP预期增长5%以上。
距离迈入“10万亿元”经济大省行列,山东还差“临门一脚”。这“临门一脚”离不开济南与青岛两大经济引擎的助力。
从区域来看,济南都市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6市25区县,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青岛都市圈则涉及青岛、潍坊、日照、烟台4市16县(市、区),面积2.15万平方公里。
两大都市圈囊括了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两大都市圈中的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城市均已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尤其是济南与青岛两大“圈心”,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在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聚焦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山东明确了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等工作任务。
从科创到产业再到基础设施,有了更加具体的改革举措,济青都市圈协同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产业协作带来放大效应
从济南角度来说,省级层面如此高频推动济青两圈协同发展是不可错失的发展良机。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能级的不断提升,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产业角度来看,济青都市圈在产业协作上有着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济南工业基础雄厚,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近年来,济南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不断壮大,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能级显著提升。青岛作为制造业强市,拥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家电、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拥有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
两座城市的重点产业虽有重叠,但差异性也为双方提供了合作的空间。
在前不久公开的《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将强化与青岛都市圈的联动,共建东西双向开放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
其中,济南将加强与青岛、烟台、日照等港口的高效衔接和快速联通,发挥陆海统筹枢纽作用。同时,强化胶济通道快速交通干线及枢纽体系建设,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园区高效集聚提供空间保障,深度融入共建济青科创智造廊带。
在产业协同发展的推动下,济青两大都市圈将形成更加细致的产业分工,带来更大的产业放大效应,形成更加完备的产业链群。开拓双向开放的发展新格局
具体到此次《行动方案》,推动济青都市圈与京津冀、长三角都市圈互动合作,也释放出山东将以更加开放姿态加快都市圈建设的信号。
京津冀、长三角是我国主要城市群,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力雄厚,在我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济青都市圈为中心向南向北分别与京津冀、长三角加强互动合作,将大大加强山东在东部地区的战略支点作用,形成南北联动、双向开放的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的协同互动,济南也已开始行动。《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济南将深度对接京津冀城市群。济南将打造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节点,深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新兴产业、能源、港口、环保等领域合作,主动加强与央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总部交流,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同时,充分联动长三角城市群。依托京沪通道,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抓住长三角地区科创成果外溢转移的机遇,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吸引集聚优质产业资源。
通过立体化联动,济南将成为贯通南北的要素配置枢纽和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