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宝
潘家沟,一个偏远山村,隶属老家大王庄镇,地理坐标指向莱芜西北角,三地交界处。深秋时节,因我一再鼓动,几位好友驱车前往。
40多年前,分派到老家当教师,教育主管有“拿手”,谁不好生干,就调他去宅科。宅科是当时一深山管区,距政府驻地40多华里,潘家沟就在其辖区。1995年5月,原莱芜日报策划“长城行”,两位记者牵绳丈量齐长城,从莱芜西北部开始,芭麻峪村民做的向导。那时,我已在市机关工作,记住了老家有个芭麻峪,是潘家沟的自然村。七八年前,任报社执行总编,结识了中学教师刘锦佃,其散文清新唯美,题材大都写故乡,常见诸报刊,《我的村庄潘家沟》达50篇、23万字。最近几年,莱芜区好多艺术家蜂拥潘家沟采风,美文美图目不暇接……好奇之心,探究之欲,于我已是魂牵梦绕。
从莱城到达潘家沟,车程显示百余华里。两位乡土文化大咖陪同,除了刘锦佃老师,还有镇文旅办主任陈永孝。全程柏油马路,平整洁净,直通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斜卧的老垂柳,似打恭迎客,它就是刘老师笔下的《村头一棵树》。
村支书刘金杰接待我们。他兼任村主任,还是村医,今年54岁,中等身材,佩戴党员徽章,和颜悦色。上任伊始,就筹办幸福院,于2021年9月建成,并举办孝善文化节,今年已是第四届。村委大院与幸福院相连,一前一后,宽宅大院。幸福院内纪念碑文载,“惟近年来,村中壮年多半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亟待赡养”。全村现有400多口人,70岁以上老人70多位,50人左右常年在家,隔天一次聚餐。
我们乘车北行,两三华里后,来到芭麻峪。没有想象中的芭麻树林,只有一棵芭麻树,貌似老榆树,并不粗大,树龄却已500多年,耸立在一村民大门前。刘锦佃老师介绍,这是一棵稀有树种,莱芜境内独一无二。当年,报社《长城之行第一村》记载,芭麻峪51户197人,而今常住只有67人,老龄人居多。
沿村东行,北折不远处,五六位村妇河边洗衣,穿戴入时,一幅《浣溪沙》画卷。这条沟叫作长沟。沟内奇石满地,水流潺潺,两岸植物茂密,树种多样。刘书记走在最前面,一边介绍景致,一边谈打算。半个多小时,来到水库大坝,高峡见平湖。此刻,时针越过11:00。我原本设想去看齐长城入境处,刘书记说,一个小时也到不了,遂作罢。我们沿山坡水渠返回。西边半山坡,有巨石突兀相叠,上面石块中分,神似一双老太小脚鞋,是泰山奶奶的。大家会心一笑,疲惫顿消。
回到芭麻峪南边村头,南望重峦叠嶂,若隐若现,如真似幻。山沟一粗大槲树,黄叶疏朗,枝干苍劲,可入《芥子园画谱》。我建议近前观赏。刘书记却要带我们看更大的树。于是,走过一池深水潭,拐进一道小山沟,迎面横排着三棵古树,造型各异。一棵主干平分两支,一棵树身中裂,一棵斜卧堰边,都是板栗树,生机依然。陈永孝主任惊叹不已,他说,相比独路村的唐朝板栗树,这些明显要早数百年。他自责又是埋怨,之前不知有这些古树,没人跟他提及。返回途中,刘书记还带我们钻进树洞。这也是一棵板栗古树,树身中空,洞门面南。吕总魁梧高大,也能钻进树洞,嬉笑着留下倩影。我有些不解,原以为刘锦佃老师洞悉家乡,草木纳笔下,风月入胸中,写了那么多美文,这奇特树洞竟浑然不知。
潘家沟秋高气爽,天蓝洁净如洗;三面环山,山形起伏跌宕。环视远山,我问潘家沟地域面积,刘书记说1万多亩。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幅员辽阔”闪过脑海,这仅仅是个山村啊!难怪醉心家乡的作家,尚有多地未涉足,包括东北部的鸡爪顶,据称有芭麻树林,他也不知晓。潘家沟,小山村并不小,可谓走不遍、写不够、道不尽。
回到村委幸福院,已近午后1:00,遇到几位刚吃完午饭的老人,跟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同先前所见一样,村里的老人面色红润、心情舒畅。据我了解,很多村也搞过老人聚餐,热闹一时,大都半途而废。而潘家沟能一直坚持,关键是思路对头。村里有专用菜地,四季保障供应;其他花费,多渠道筹集,能够持续不断。
在芭麻峪村头,我们偶遇一高个老人,他叫程华培,70多岁,国企退休后,一直回村居住。此前,我思考过康养趋势,认为偏远山区不适宜,现今开悟反转。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曾是“贬谪放逐”之地,现已是旅游胜地,人皆向往。潘家沟都是黑土地,插根筷子能发芽,水源充盈,物产丰富。当初,人们移居此地,看中的是生存环境,自给自足,远离纷争。世事变迁,一度成为穷乡僻壤。而今,有先进交通、通讯加持,这里适宜旅游、康养,前景可期。
开车的吕总是位企业家,在浏览和考察中,几度生发感慨,返回后连夜创作长诗,题为《游感潘家沟》,凌晨四点多就发我微信,现择两段分享——
处处风景处处诗,久久徘徊不想返。景美村美人更美,团结和谐谋发展。
孝善文化走在前,办节弘扬尽开颜。老人免费共进餐,社会主义幸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