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宝
初秋时节,随几位协会成员去和庄镇,看望好友赵军。和庄镇位于莱芜区东北部,北接淄博市博山区,齐长城分野古齐鲁。附近有个五阳湖,我建议去看看。
赵军是我师范校友,执教闲暇,爱上乡村地域文化,已是和庄镇文旅推介大使。彼此都在岗时,我曾派记者与他接洽,采访车辐南峪村,刊发在《济南日报》,效果不错。
从和庄镇驻地,往东南行驶,路过马杓湾村,赵军指挥车辆停靠,进村参观。我早就知道,赵军对马杓湾情有独钟,做了近十个“美篇”。在《魅力和庄》中,有“马杓湾村被峪峪怀抱、岭岭环绕、山山包围、顶顶鸟瞰。不进此村,不知此处有村落”,极言区位偏僻、地貌多样。而在《马杓湾赋》中,有“山乡画境,柏林染翠,桃源不及。小桥流水其间,青砖青瓦海青居,春风吹绿马杓湾……”尽表生态优越、景致优美。
然而,阅图文百遍,不如现场一见。
走在石板铺就的主道上,起
初心绪平静,而沿坡上行,目睹房舍构造、街巷布局后,“不一样”之感油然而生。别处的山区古村落,
房体全是石块砌成,这里则是石块与青砖结合。特别是观瞻两处古宅大院,一股“文气”袭来,这在北方极为罕见。
赵军先入为主,“爆料”一个故事,意在实锤这是风水宝地。1981年,原莱芜县本科上线100多人,一个马杓湾村就有3人在列,他们是袁世泉、袁世东和范士忠。李勤农担任莱芜一中校长后,曾专门到该村探访。再后来,村里还有人被清华大学录取。
马杓湾的水,是山根涌出的泉水,清澈见底。水流沿着山崖,顺着房舍,汩汩东行,汇入五阳湖,成为淄河的源头之一。
一遭浏览,深感“文气”浓重。一是摩崖石刻。村口一处摩崖石刻“桃”字,异体写法,高古大气。据介绍,明朝中叶,袁姓家族因避兵役迁至此地,周围山谷多桃树、杏树,故名“桃杏村”。后来,随着其他姓氏迁入,清朝初年以村西南的马杓状湾命名。故石刻应为“桃杏村”,现仅存“桃”字,弥足珍贵。二是志公洞。位于村东北悬崖峭壁,相传系高僧志公隐居住所,为洞庙结合构筑。高僧即高人,精通佛理,道行高深。三是民国村塾。早在1932年,袁心照、袁心平兄弟兴建村塾,选址在马杓湾旁,塾庙连体,优美而幽静。袁心照亲任先生,在面南临泉的墙体上,题写“鸢飞鱼跃”四个大字,表明心迹和期望;袁心平则作诗一首:“山水回环处,坤维庙院通。峰岚迎户外,牛斗列窗中。柳岸朝烟绿,枫林晚霁红。龙潭明印月,凤柏翠摇风。怪石擎檐下,飞泉挂壁空。谈经玄住鹤,讲道妙闻钟。地脉冲寰海,方隅接岱东。原阴淄导出,八景入仙宫。”四是袁家大院。建于明清时期,海青房合院大门、五福座山影壁、灰瓦拼花院墙是光绪年间重修,石雕石刻精美。大院是四合院,三水环绕,外圆内方,人字山墙,薄青石板,灰瓦出檐,至今保存完好。据此推断,大院主人曾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并善于吸纳借鉴。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马杓湾走出了一批学子才俊。2019年,已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的袁周,邀请几所名校的同学,在村里建起乡村振兴工作站,马杓湾面貌一新,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游客越来越多。
驱车沿着水流的岸边行走,往东两三华里,已进入博山区石马镇境内。面前耸立一古建筑,叫作“红叶山楼”,毗邻五阳湖,它是赵执信(1662—1744年)的乡间别墅。赵执信是清朝著名诗人、诗论家、书法家,我们在淄川的古莱芜城,造访过他的住宅。看来,这位文人喜欢游览山水。翻看地图,马杓湾村南几华里是张家台,是清朝莱芜名人张四教(1602—1695年)故乡。遥想当年,马杓湾袁氏兄弟兴办学堂,应该受惠于这两位著名文人。
山脉绵绵,水脉悠悠,文脉汤汤,自然就会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说来也巧,我的师范同窗左致宏,老家就是马杓湾,正是在那个村塾上小学的。他说,马杓湾是个大村,多时800余人,重视办学是传统,合班并校后,民师大都考取了师范学校。
为证实赵军的“爆料”,三天之后,我驱车前往莱城教师村,专门拜访李勤农校长。李校长已85岁高龄,思维敏捷,清楚记得探访马杓湾一事。但,毕竟过去40多年,具体过程已淡忘。我在想,跟李校长同感,很多人去马杓湾,总想从“风水宝地”看出点“门道”。其实,人的成长与所处环境密切关联。而环境是多面的,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此,我联想起与一位同事的探讨。她说,茶业口镇恢复高考后,考取的大中专生格外多。我分析后认为,那里曾是鲁中抗战中心,外来指战员多,村民受其影响,开化开智,学识见识就多了。她表示认同。
那天,天气炎热,逛完马杓湾,回到村口,吕总跟一位男子村民闲聊。男子50多岁,热情地切大西瓜相让。据他介绍,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定居了。这已很具普遍性。自古时势造英雄,也需要英雄,而深山出俊鸟,也出高人。当年的袁氏兄弟是“高人”,走出去回馈家乡的袁周也是“高人”。文脉延续,改变村庄或地域命运,的确离不开一代“高人”。
成功,可以借鉴,不可复制、重现。辉煌,曾经拥有,是前行的动能;文脉,双向奔赴,未来总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