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博阅·文史

“槐荫大道”经六路

济南日报 | 2024年09月01日

  □黄鸿河

  经六路东起林祥南街纬一路,西至张庄路,全长约7.3公里。沿途横跨纬二路、纬六路、纬十二路等17条南北主 要 通 道。1914年《济南商埠图》中标注为“六马路”,1924年《济南商埠全界图》中始称经六路。

  

  英国驻济南领事馆

  

  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

  

  德孚洋行

  绿树夹荫国槐路

  济南老商埠经纬路中,经六路是最长的。

  据1927年《济南快览》记载:“城之西关,即为商埠。东西约五里,南北不及三里。东西马路为经,已修而未竣工者凡九。南北为纬,已竣而房屋尚未建筑齐全者有十一。经路之中,以大、二、三尚有可观,其他犹多荒冢累累、青苗勃勃也。”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拓展,1963年经六路在原路的基础上,铺设成现代标准的柏油马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开始步入快车道。1995年至2015年间,经六路拓宽北小辛庄西街、槐村街、营市街等街道,建设经六路立交桥,向西延伸至张庄路。

  如今的经六路,自小纬六路以西长约6公里皆在槐荫区境内。

  老商埠经六路两侧全是国槐树,树冠高大茂密,浓荫铺满主、辅道,可谓名副其实的“槐荫大道”。现沿途有国槐600余棵,种植年代约在1988年前后。

  济南城区道路历史上没有种过树,现有行道树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种植的,比如泉城路法桐。老商埠经纬路上的情况稍有不同,民国时期开始出现道路绿化,但只有经一路、小纬六路植有洋槐,种植时间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经二路种的是法桐,种植时间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当时只限于德国领事馆、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山东民生银行等处门前,植树不足百棵,其他法桐树是1964年种植的。

  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1959年春天,经七路、纬二路开始种植泡桐,形成颇有名气的两条林荫大道样板路。春天满树阔叶遍开紫色喇叭花,夏日炎炎走进浓荫大道如入清风走廊。1959年后,经三路、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始种白杨树。白杨树成材容易,不足之处是春天飘白絮,秋天落叶早,树干易断裂。1964年,老商埠经三路南北两侧开始试换国槐和法桐。1988年后经四、经五、经六路上的白杨树也陆续被国槐树所取代。

  当年经纬路及许多街道广植国槐据说有以下原因:

  一是众所周知的风俗。老话说:“若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国自古就有移民栽国槐的传统,据《槐荫区志·村庄概览》统计,槐荫郊区有村庄127个,其中24个村庄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有8个村庄是从老庄中分离出来的,另有51个村庄是从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过来的。国槐有吉祥平安长寿的含义,济南大户人家有在院门外栽槐树的风俗,有“门前栽双槐,升官又发财”之说。

  二是选用国槐替代洋槐为客观需要。洋槐本生南美,后来引入欧洲做园林花木种植,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时引入我国。济南最早移植洋槐是在济南铁路大厂,在这之前经二路原德国领事馆花园内有零星种植。1910年3月,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在今天经六路北侧正式开工兴建,老济南习惯称其为铁路大厂。建厂时在院内外和宿舍区种植了数百棵洋槐。洋槐虽形似国槐,但其材质不行,易开裂,招蚜虫,1964年后逐渐被国槐、法桐取代。另外,洋槐虽然生性泼辣,“今年种一棵,明年生一窝,后年长满坡”,但其寿命较短。而国槐原产中国,其木质焦黄坚硬,树冠古朴苍劲。槐荫区有名的街道如南大槐树、中大槐树、北大槐树和槐村街等,皆是因国槐树而命名。

  俗话说“千年柏、万年松,赶不上国槐腹中空”。国槐的寿命是洋槐的几倍,因此用国槐取代洋槐为绿化树。枝繁叶茂的国槐树让经六路成为一条还原

  槐荫区来历的主干道。

  槐荫一片康养街

  一片槐荫下的经六路,可以称为新时代的康养一条街。

  所谓康养可理解为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经六路东起首条胡同叫公和街,原名叫共和街,始建于1924年。北侧胡同叫纬一路后街。两条小街南北斜对,非常顺畅地把经五、经六、经七路抄近道连接在一起。往西不远处,在经六路和纬二路交叉路口,是济南历史上第一家公有制口腔医院。

  济南市口腔医院源于1914年张巽臣在芙蓉巷创办的首个西医牙科诊所——卫生镶牙馆。1952年11月公私合营时,由原卫生镶牙馆分号渤海齿科医院、东海齿科医院,再加上庆云延寿齿科诊所3家私人口腔医院组成济南市牙科联合诊所,1956年7月改称济南市口腔病防治所,1984年12月更名为济南市口腔医院。

  经六路117号是山东省文联原办公地,三层大楼落成于1954年。当年大楼内藏龙卧虎,聚集着一大批文化大家,其中有首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新文学运动奠基者之一、著名文学家王统照,有“中国新曲艺奠基人”陶钝,有著名作家,包括《苦菜花》作者冯德英、《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大刀记》作者郭澄清、《文谈诗话》作者苗得雨、《古船》作者张炜等。

  省文联原办公地东边是五岔路口,分别连接经六路、小纬二路、斜马路及纬三路。五岔路口西边路南是济南市按摩医院,路北是济南市血液供保中心。济南市按摩医院始创于1976年,原地址在五里牌坊北街。

  经六路纬三路交叉口西北角有一处著名建筑——德孚洋行,为典型的日耳曼风格,是济南现存最完整的德国洋行旧址。建筑平面为矩形,主体两层,东门屋顶结合阁楼做成局部三层,青石墙基,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德孚洋行由德国人德恩1919年投资建设,1921年竣工。

  德孚洋行西邻是老商埠保留下来的唯一村庄三里庄。三里庄历史悠久,有东街、中街和西街,过去东西两街人声鼎沸,一直通到中山公园和大观园。东街南头现有惠丰面粉公司旧址,该公司是民族资本家穆伯仁1918年创办的,是民国时期济南七大面粉厂之一。惠丰面粉公司对面为济南中华基督教灵恩总会,由贫民基督教徒王长泰、管晓峰等人于1931年创办。东街中部偏北原是济南第一家生产机制砖瓦的济新砖瓦公司旧址,老板叫郑兰台,公私合营时并入济南砖瓦一厂。

  山东省立医院横跨纬六、纬七、纬八3条大马路,医院前身由1897年成立的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和1938年成立的山东省政府诊疗所联合组建。1939年山东省政府诊疗所改称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后方医院,1942年流亡到安徽阜阳,改称山东省立医院,1943年改名为山东省政府医务所。同仁会济南医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897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经二路纬二路东兴里创办的万国缔盟博爱恤兵会医院。当时医院规模很小,由德国人租借一所民宅创办,院长是德籍医学博士富令森德露。1915年迁至纬二路德国诊所,北面有胶济铁路德国高级职员公寓,办院初心主要是为胶济铁路职工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军队乘机抢占德国在山东的地盘,强行接管了该院,改名为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铁道部济南医院,院址迁到经三路树德里,院长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管谷贯一和牧野融。1917年3月开始在经五路大兴土木,建设新型综合医院,第一期医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25年交给日本同仁会管理,并更名为同仁会济南医院,首任院长是牧野融。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接管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及其诊疗班,更名为山东省立医院。

  一址三校学风浓

  槐荫浓郁的经六路,是一条充满历史痕迹的路。

  经六路济南实验初中新校校址(经六路206号),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3所学校在这里办学。

  实验初中校址前身是1916年创办的济南东文学校,校长是日本人丰田孤寒。因该校培养的学生多为日本军国服务,出了不少汉奸走狗,引起济南各界人士的强烈反感,中国家长多不允许子女进入该校读书,因此学校无法维持。1922年10月,退出政界的原山东都督府最高顾问兼秘书长夏溥斋联合著名教育家王鸿一等人买下该校,把学校更名为东鲁学校,学校由此起死回生。夏溥斋系革命党人,1925年军阀张宗昌以宣传赤化为名欲逮捕夏溥斋,夏溥斋逃往日本,1932年后隐居北京,化名夏莲居。

  1928年东鲁学校更名为济南私立东鲁中学。1934年更名为东鲁初级中学,学校共分8个班级,有学生350余名,校长是亲日分子朱经古。日军侵华期间,东鲁中学被日本人强占,1940年改称(济南)日本高等女子学校,主要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涌入济南商埠的众多日本侨民,招收日本侨民女学生120余人。

  1948年济南解放后,在这所学校旧址上创办了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二中学,当年10月18日正式开学。1949年1月学校更名为华东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7月更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1960年10月学校迁至杆石桥外现地址。

  1948年10月,在省实验中学现址成立了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三中学,1949年8月改称山东省立济南第三中学,1957年称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1960年7月学校迁址泰安,1962年10月又迁回济南,安排至省实验中学原经六路校区。2018年济南三中校本部陆续外迁至领秀校区。

  经六路济南实验初中老校,前身是济南市经六路小学,这所小学校址原是军阀张宗昌副官张子清的官邸。1928年,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为纪念这场历史惨案,张子清官邸改建为济南市立五三小学,校长韩委钦。1936年学校扩建为济南私立惠鲁工商职业学校,学校设置6个班并设附属小学一处(1942年附属小学命名为经六路小学),校长是郭清甫。1952年,私立惠鲁工商职业学校被山东省供销社接管迁出,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此后张子清官邸成为独立的济南经六路小学,1993年经六路小学整体改制为济南实验初中。

  小纬六路是槐荫区东界,西邻经六路是济南自行车零部件厂,1956年建厂。1964年2月设计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轻便摩托车,俗称“黑老鸹”,企业因此更名为济南机动脚踏车厂,1984年联合济南缝纫机厂、济南八一农用拖拉机厂组建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后更名为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

  经六路和纬八路、纬九路之间是槐荫广场,但老济南人更熟悉它原来的名字——济南青年公园。韩复榘曾在这里屠杀中共山东省委及各地党组织负责人22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济南“四五惨案”。

  槐荫广场西行200米是山东省物资公司,前身是计划经济年代炙手可热的山东省物资局。院内南面有座三层旧楼,土粉色拉毛水泥墙,两米高包鼓石基座,有地下室。日伪时期,这里是侵华日军1875细菌部队原驻地,是日军研究和培植伤寒、霍乱等病菌,并在中国战俘和百姓身上进行活体实验的魔窟,不知毒害了多少烈士和同胞。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在济南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报及破坏各爱国抗日组织的八大特务机构,对外号称八大公馆,分别是梨花公馆、樱花公馆、泺源公馆、凤凰公馆、梅花公馆、林祥公馆、鲁仁公馆、鲁安公馆。地处经六路小纬二路的梨花公馆是日伪陆军部特别机关,公馆有5套红砖小院。

  仁爱街上别墅群

  据1924年《济南商埠全界图》,经六路东段土路始见端倪,路南形成两条南北分支——仁爱里、共和街。20世纪30年代初仁爱里形成一条东西新街,遂改称仁爱街。

  济南开埠以前,仁爱街周边是一户朱姓地主的农田和坟地,俗称朱家林,1918年转为商埠用地。现在保留下来的省级文保单位“仁爱街近现代建筑群”中,有两处三合院,是老商埠初期建筑,属标准济南三合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门前影壁,黑漆大门,门楼高挑,三层青石台阶。

  两座庭院北边有两条短巷,短巷内有6套四合院,青石基础,红砖砌墙,屋顶铺机制大红瓦,建筑时间应在1930年前后。

  仁爱街上世纪20年代始有炊烟,最早是传统民居,随后街上及周围建起多处别墅,虽然饱经风霜,但至今仍分外醒目:

  在仁爱街中心,有一座米黄色两层欧式别墅,主人是民族资本家苗星垣。苗星垣是淄博桓台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济南创办成丰面粉厂、成通纱厂、德謦斋酱园等,是济南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其弟苗海南曾任山东省副省长。苗公馆东邻也是一套二层别墅,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后租给瑞士领事馆,后转为“英美烟草公司”老板的别墅。

  经六路仁爱街西边是五岔路口,老济南喜欢叫它小五路狮子口,路口中央曾设置济南首座交警岗亭。东邻102号、104号分别是民族英雄张自忠弟弟张自明(号敬信)、堂妹张廉贞(字淑清)的别墅,其中102号别墅济南解放后曾是首个“中共济南市委员会”机关所在地。现在两座建筑风格一致的别墅院墙下竖有“敬信堂张石界”和“淑清堂张石界”碑。

  抗战爆发后济南沦陷,1938年张自明、张廉贞两家离开济南。102号、104号张家公馆沦为日军官邸。

  仁爱街西口106号是原美国领事馆。1919年美国在经五路小纬二路租设领事馆,1924年德国人在仁爱街西边建筑一幢别墅,二层洋楼配一座花园,被美国领事馆领事阿乐满看中,1925年申请美国政府租作领事馆。该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屋顶配阁楼,局部有一层地下室,南向有两门与庭院相连。整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属济南欧式风格的近代建筑代表之一。美国领事馆对面路西是1940年建筑的日本特务机关长公馆,房屋造型属日本早期现代派建筑风格,同五岔路口西南角斜马路上的梨花公馆前后互通,原房主是侵华日军陆军少将大桥熊雄。

  第三处别墅区在仁爱街和斜马路南边。1958年前后,仁爱街和斜马路南边建起5栋两层别墅,老济南习惯称将军楼。

  经六路,大道槐荫。今天再次走进现代高楼包围下的绿荫街道,仍能感受到别样的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