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版 趵突

古人的夏至节

济南日报 | 2024年06月25日

  □聂 难

  夏至,不仅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而且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古时称“夏节”或“夏至节”。

  到了夏至节,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自古就有很多习俗。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灾消年丰。到了宋代,自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3天,回家与亲人团聚,以避酷暑,叫“歇夏”。明清时期,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25天,太常寺开始集中办公,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3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的到来,宣告着炙热的盛夏即将来临。在没有冰箱,也没有空调的古代,能够带来一丝凉意的,恐怕还得靠手中的一把小扇。于是在民间,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用来消夏避伏。据《辽史·礼志》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粉脂涂抹身体,防生痱子。

  中国人过节,最大的特点就是“吃”,夏至节也不例外。俗语云“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一层含义是尝新,收了新产的小麦,做成各种面食,尝尝新粮的醇香,品品丰收的喜悦,感谢大地和上苍的恩赐,同时也是对自己和家人辛勤劳作的犒赏。另一层意思,面条细长,面食筋道,寓意长长久久,祝愿家人平安健康度过接下来的三伏天。

  南方人习惯在夏至节吃粽吃鹅。大诗人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云:“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他在苏州的时候,很熟悉当地夏至节的宴席,常吃青绿香美的竹筒粽,常品脆嫩鲜香的烤子鹅。夏至吃鹅有益健康,中医认为鹅肉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的功效,故江南一带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之说。

  夏至也吃新瓜。满身疙疙瘩瘩的苦瓜清灵灵的,摘了凉拌热炒,可消热去燥、解暑生津。明代诗僧释函可的《苦瓜》云:“苦瓜生五岭,赖以解炎毒。塞外亦繁生,不能悦群目。我来无故人,见之等骨肉。畏苦乃常情,甘兹信予独。”写出了苦瓜的原产地和食苦瓜的益处,表达了诗人对苦瓜的偏爱之情。最美的还是吃西瓜,西瓜不仅沙糯甘甜、清爽解渴,还有降温去暑、清热利尿等功效。宋末元初诗人文天祥的《西瓜吟》诗里,把吃西瓜写得酣畅淋漓:“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读后不由让人舌底生津、齿颊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