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健
北方民谣《忙年歌》中有“二十三糖瓜粘”的句子,对于糖瓜,生长于河北农村的我竟然没有儿时印象。直到两年前,爱人的一位莱芜朋友捎来了几个,我才第一次见识到了民谣中的糖瓜。只见它周身沾满芝麻,有双拳合抱大小。我正纳闷,这将如何下口时,我爱人说是要敲碎了吃。我就用塑料袋装上一个,往瓷砖墙上一抡,果然,一个完整的糖瓜被震碎成几块。我挑拣着小块的放到嘴里,味道是浓浓的麦香甜味裹挟着芝麻味。这个味道,儿时是品尝过的,是刻在记忆深处的几种甜食口味之一,不觉甚是喜悦。我爱人还说,这糖瓜是莱芜有名的非遗美食,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我马上在手机上搜索相关视频,看看这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一看真不得了,非常讲究的食品——我认为有三个好:
一是时机好。糖瓜只能在数九寒天的时候做,因为冷才能定形。而这时正是春节,忙活了一年,在过年的时候能品尝如此甘味,那真是对一年辛劳最体贴的犒赏。
二是寓意好。小米和麦芽两种传统的原材料经过熬制、拉伸、拼接、定形,再裹上芝麻,与一个小南瓜相似。圆形的物体寓意团圆、圆满,小南瓜的样子又增加了丰收的寓意。农谚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春节时,屋里“藏”着的糖瓜定是自带喜庆的光环。
三是形式好。所谓形式好,确切讲是具有仪式感——当磕碎一个糖瓜,瞬间迸裂的声响,就像打开甜蜜世界的声音!孩童们当然知道那声脆响意味着什么——那是香甜在呼唤,那是幸福的获得感。开启幸福的仪式,在于手起瓜落之间,在于糖瓜绽放的那一刻!
看着视频,我笑得合不拢嘴,脑补着飘起炊烟的村庄里,正在忙年的人们对糖瓜的各种宠爱。糖瓜可真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美食——只是吃一口饴糖,先民却
非要如此大费周章,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付诸的行动啊!孔子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糖瓜就是一个实例。
回过头来,再看看已成碎片的糖瓜,那因拉伸形成的纹理,因盘折形成的孔洞,就像自然界中因千万年风蚀而形成的地貌,那是时间对空间雕琢的印迹,让人不禁感叹制糖人的匠心。
说到的这些,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两年来,我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道春节的美食。
怀着这份崇敬,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莱芜陈楼,要登门看看这糖瓜的前世今生。
按导航指引,我和爱人顺利地来到“陈楼糖瓜”所在的村庄,老远就看到一处民房被整幅的宣传广告包裹着,这里已不是《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院落,而是升级后的生产车间。院子加了顶棚,中间放着桌子,桌子上摆着两个硕大的糖瓜,足有篮球大小,我想这应当是师傅们超水平发挥的杰作。西厢房的库房里是成堆的糖瓜,与库房相通的封闭车间里不时有糖瓜成品送出。有几位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在排队购买,不时啧啧称奇。也有本地赶集的商户来打听合作事宜。排队没一会儿就该我们选了,看着这么多的美食,我就像掉进了甜蜜的陷阱无法自拔。买多少个呢?正在忙活的大哥提醒:选大个的,大个的轻。是啊,大个的多喜庆!可是另一边,我爱人在提醒,少买,咱家热,放不住。左右为难间,我选了5个,装了一大袋。那位大哥还提醒:如果送人,外边有包装好的。我们又来到库房外,收银处堆着礼盒装的糖瓜。这种是可以发快递的,不仅为每个糖瓜制作了独立包装,还配备了冰袋,甚是周到。如今,有太多传统美食在科技的加持下重获新生,畅销天下,真是欣慰。
回家的半路上,我迫不及待地停下车,打开后备箱,用拳头击碎了一个糖瓜,满怀期待地将一块半张名片大小的糖瓜贪婪地放入口中,牙齿神经传递来的震动、耳膜传递来的脆响、味蕾传递来的甜香,伴着鼻腔吸进的寒风,混合成一股无比清新的感受,在整个大脑中萦绕回荡。此刻,我品尝到了比两年前在家里吃到的更香甜的糖瓜。因为有寒风的加持,这份甜蜜显得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