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 都市

借条超20年,未约定还款期限——

这个借款还能要回来吗?

济南日报 | 2024年01月31日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大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债权也有“保质期”。借条出具的时间已经超过20年,未约定还款期限,借款还能要回来吗?日前,莱芜区法院审理了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

  ●基本案情

  1998年至2000年间,某村村委会因集体经济困难向韩某借款5次,共计10.9万余元,并分别为其出具借条。2018年9月18日,在有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清产核查工作小组成员参加的会议上,计算了截至2017年12月31日所欠韩某的借款本金10.9万余元及利息32.9万余元,并出具收款收据。2020年7月4日,在有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再次明确村委会欠韩某借款共计42万余元,并同意支付韩某20万元,但该款项未实际支付。由于村委会一直未还借款,无奈之下,韩某于2023年11月24日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村委会偿还借款本金10.9万余元及利息。

  村委会辩称,本案借款时间均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距今已超过20年最长诉讼时效,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

  根据韩某提交的收款单4份、借条1份、收款收据4份、村委会会议记录,该证据相互印证,足以证实韩某向村委会出借借款本金10.9万余元的事实,故对于借款事实法院依法予以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本案中,首先,虽然案涉5笔借款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借款均已超过20年,但该5笔借款均未约定还款期限,不能认定韩某权利已经受到损害;其次,在2018年9月18日召开的村委会会议上,会议计算了村委会欠韩某的5笔借款本金及利息,后村委会于2018年9月22日又为韩某出具了收款收据,再次明确了其中4笔借款本金及利息;再次,在2020年7月4日召开的村委会会议上,同意支付韩某20万元。因此截至起诉日,韩某的权利并未受到损害,应自其主张权利即起诉日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故本案案涉借款并未超过诉讼时效,对村委会的该辩称意见不予采纳。

  法院经审理,判决村委会偿还韩某借款本金10.9万余元及利息。一审判决后双方均未上诉,现该判决已生效。

  ●法官提醒

  (莱芜区法院口镇法庭副庭长 郑瑞琦)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该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可以拒绝履行其给付义务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社会关系和秩序的稳定。权利人要注意主张权利的时间限制,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身权利被侵害之日起,通过法律规定的有效途径向对方主张权利,并保留相关证据资料,否则将承担权利不受保护的风险。诉讼时效抗辩权需要债务人主动提出,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3年诉讼时效是指在欠条中约定还款期限,且到期后3年内没有主张权利的,若债务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律将不再予以保护。若出具的欠条没有约定还款期限,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诉讼时效是指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本报记者 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