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专题

以镜为眼,守护消化道健康的追光者

——记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真

当代健康报 | 2025年11月13日

  

  李真在2025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研讨会上发言。

  “早期消化道肿瘤就像藏在黏膜里的‘小幽灵’,我的任务就是用最精准的内镜技术,把它们找出来、铲除掉,让患者不用开刀就能重获健康。”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镜中心的诊室里,主任医师李真向记者讲述她对这份职业的坚守。

  从2008年踏入消化内镜领域,这位“国家优秀青年医师”用17年时间,在消化道早癌和胆胰疾病诊疗的赛道上不断突破,以镜为眼、以科研为刃,不仅成为国内内镜微创技术的优秀代表,更用耐心与专业,为无数患者驱散了疾病的阴霾。从“学徒”到“专家”在技术迭代中守护生命尊严

  “2008年我刚到齐鲁医院实习时,看到的内镜设备还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清晰度差、功能单一,很多早期肿瘤就这么从镜头下溜走了。”回忆起入行初期的场景,李真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那时,国内消化内镜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上,漏诊率居高不下,不少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这份遗憾,成了李真钻研技术的最初动力。为了紧跟国际前沿,她不仅在临床中反复练习内镜操作,从基础的胃镜检查到复杂的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一步步搭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许多仅仅因为腹胀、腹痛或反酸烧心等不典型症状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白光内镜下即使没有明显异常,她也会严格遵循指南的高危人群判定标准,坚持用电子染色和碘染进一步检查,常常能发现直径仅仅几毫米的消化道早癌。李真介绍道,采用ESD技术仅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整切除病灶,有些年轻的患者在日间病房住院就能治愈,得到患者好评。

  以科研破局

  从“经验诊断”到“标准引领”

  “做内镜医生,光有手感不够,还要有‘火眼金睛’——能在看似正常的黏膜上,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病变。”在李真看来,临床经验是基础,科研创新才是提升诊断精度的关键。她聚焦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难题,带领团队深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技术——这项被称为“光学活检”的技术,能在胃镜检查时实时观察组织学特征,无需反复取活检,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降低了漏诊风险。

  “齐鲁医院消化科在学科带头人李延青教授和左秀丽教授的带领下,2007年在国内率先引进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但当时没有任何国内标准,我们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李真回忆道,为了制定精准的诊断标准,团队成员每周都会和病理科医生开座谈会,把内镜下的图像和病理切片逐帧对比,一点点摸索胃小凹、微血管的形态特征;在制定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显微内镜诊断标准时,还曾邀请新加坡知名内镜专家何克玉教授共同探讨研究方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终于建立了“国际首个胃小凹分型诊断标准”和“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胃小凹及血管新型分类标准”,让“光学活检”从“经验判断”变成了“有据可依”。

  这项成果的价值,在临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李真接诊过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对方有胃癌家族史——父亲、叔叔、哥哥均因胃癌去世,从30岁起,他每年都做胃镜检查,10年间取了数十块活检,却始终没发现严重问题。“他来我们医院时,整个人特别焦虑,说‘我知道自己早晚要得癌,就想早点发现’。”李真说,看着患者厚厚的检查报告,她决定用“光学活检”为其筛查:“我们从胃窦开始,逐点观察黏膜形态,虽然他胃里有很多疣状隆起,但根据我们的标准,多数只是肠上皮化生,没有癌变迹象。直到扫查到胃角,我们发现一处发红的红斑,显微镜下能看到扭曲的腺体和增多的微血管——这是早期胃癌的典型特征。”

  最终,李真只取了2块活检,就确诊患者为“黏膜内癌”,随后通过ESD技术完成了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得很好,复查时他说,‘以前每年做胃镜都像闯关,现在有了你们的技术,我终于不用怕了’。”李真感慨道,“光学活检不仅提高了诊断精度,还减少了活检次数——以前患者可能要取10块活检,现在2块就够了,既省钱又少遭罪,这就是科研的意义。”

  近年来,李真又将目光投向医工结合领域。2017年起,她所在的团队致力于研发“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质控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辅助内镜检查,自动识别高危人群并提示医生采用高级观察手段。目前,该系统已搭建起“山东省人工智能消化道肿瘤筛查大数据平台”,接入全省54家医院,覆盖16个城市,累计上传病例500余万例,获国家卫健委2019年度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30最佳案例。“以前基层医生可能会漏掉微小病变,但有了AI辅助,使上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提高了2倍,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提高了12%。”李真自豪地说。

  以责任为炬

  从“诊室”到“基层”,让技术照亮更多角落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不仅是入学时的誓言,更是每天行医的准则。”作为山东省青年医务工作者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真始终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她深知,基层医院是消化道肿瘤筛查的“第一道防线”,但很多县医院的医生缺乏先进技术和经验,导致不少患者延误治疗。

  为此,李真所在的齐鲁消化团队走遍山东16个城市,开展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疗和消化道肿瘤筛查义诊。“在农村地区,很多独居老人怕麻烦、怕花钱,两个月吃不下饭也不去医院,只在小诊所喝中药。”李真的语气里满是痛心,“有一次在菏泽,一位老人确诊时已是胃癌晚期,连放化疗都做不了。如果他早几年做胃镜,用微创技术就能根治。”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李真作为“山东省消化道肿瘤诊疗联盟”的核心成员,把齐鲁医院的技术标准和培训体系送到基层。“手把手教基层医生操作内镜,帮他们建立筛查流程。”李真说,目前联盟已覆盖数十家县医院,不少基层医生已能独立开展早期癌微创治疗。“去年,德州一家县医院的医生给我发消息,说他们用我们教的技术,成功切除了一位患者的早期食管癌。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如今,李真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周出门诊、做40多台内镜手术,还要带领团队开展科研、培训基层医生。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JAMA Network Open》《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引用20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同时,她还参与制定4部全国指南/共识,将自己的临床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

  “我这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让消化道早癌‘可防、可查、可治’,让老百姓不用再害怕癌症。”谈及未来,李真的眼神格外坚定,“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希望能把早癌筛查做得更精准、更便捷,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我的目标,也是我作为医生的初心。”

  (记者 贾玉华 通讯员 李小诗)

  

  李真在全国学术年会上进行内镜操作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