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版 全民健康

老年骨折居家康复管住疼痛

当代健康报 | 2025年07月03日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骨折成为威胁老年人

  健康的严重隐患。由于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平衡能力减弱,老年人跌倒风险显著增加,轻微碰撞或跌倒即可引发髋部、脊椎、腕部等脆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康复周期长(通常2~3个月)、住院成本高、床位紧张等原因,患者无法完全痊愈后再出院。家庭护理及用药成为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对于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居家护理怎么办

  疼痛管理最关键

  在家庭护理中,首当其冲的是做好疼痛管理。

  术后的疼痛管理和患者恢复息息相关。有效镇痛能减轻患者痛苦,帮助其尽早开展康复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血栓形成,同时避免因疼痛不敢咳嗽或活动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科学控制疼痛还能改善睡眠和情绪,降低焦虑、抑郁风险,促进身心恢复。若急性期疼痛未妥善处理,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如神经痛),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居家期间需遵医嘱合理用药,结合冷热敷、抬高患肢等物理疗法,并监测异常疼痛,及时识别感染及内固定问题。良好的疼痛管理不仅能加速功能恢复,还能降低再住院率,节约医疗成本,是术后康复成功的关键一环。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骨折患者增多,术后患者的家庭护理质量直接决定康复进程。数据显示,约40%的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肌肉萎缩)源于家庭护理不当,而科学的居家管理可使患者功能恢复率提升50%以上。

  家庭护理是医疗干预的延续,疼痛和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并称为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多提示身体存在实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除了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还常伴有情绪上的紧张不适。合理使用止疼药,可改善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多种方法齐上阵

  调节情志有疗效

  非药物镇痛方法 物理疗法能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通常在急性期(2周内),可以选择冰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减轻肿胀。冰敷时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通常建议隔一块毛巾,同时时间不宜过长。在慢性期(2周后),出血通常已经停止,此时建议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不建议超过42℃,以患者适宜为主,避免烫伤局部皮肤;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也可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加速消肿镇痛的效果。

  患者家属也可以尝试中医情志疗法 较长的康复期及反复的疼痛可能易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家属需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参与康复计划。提供书籍、音乐等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根据中医学情志相胜理论中“悲胜怒、思胜恐、喜胜忧、怒胜思”的原则,针对忧思心理严重的患者,家属应多向患者传递让其开心的疾病信息,通过积极暗示性语言鼓励患者。可以多与患者分享生活趣事,给患者讲笑话,通过日常聊天逗笑,使患者振奋精神。

  总之,家庭护理并非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融合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的系统工程。家属需主动接受规范化护理理念,将科学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才能真正打破“手术成功、康复失败”的困境,帮助患者重获有质量的生命。(据《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