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 李晨星
夏季,随着气温升高,许多产后妈妈发现,咳嗽、大笑甚至快步行走时漏尿的情况愈发明显。闷热的天气让衣物单薄,漏尿带来的不适感和心理负担加倍放大。实际上,这并非单纯的“尴尬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可能已悄然找上门。
盆底肌:身体的“隐形托举网”
盆底肌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同时控制排尿、排便和维持阴道紧致度。怀孕和分娩是导致盆底肌损伤的“元凶”——
●孕期压迫 胎儿重量持续压迫盆底,导致肌肉松弛。
●分娩损伤 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过度拉伸,甚至发生撕裂。
●激素变化 孕期松弛素分泌增加,削弱盆底韧带弹性。
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妈妈并非“高枕无忧”。孕期盆底肌已承受长期压力,损伤可能早已发生。
产后盆底损伤的常见表现
●压力性尿失禁 打喷嚏、跳跃时尿液不自主流出。
●盆腔器官脱垂 阴道有下坠感,严重时能触摸到脱出组织。
●性生活质量下降 阴道松弛、性交疼痛或快感减弱。
●慢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盆底肌协调性变差,排便无力。
据统计,约30%~40%的女性在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但仅不到1/3会主动就医。
如何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孕期管理 控制体重增长(建议不超过12.5千克),避免巨大儿。
●分娩配合 学会正确用力,减少会阴撕裂风险。
●产后黄金期 产后42天至半年内是盆底康复最佳窗口期。
●日常习惯 避免长期提重物、久蹲,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
科学治疗,找回健康掌控权
●凯格尔运动 通过收缩肛门和阴道肌肉进行锻炼(如排尿中途暂停训练),每天3组,每组10~15次。
●电刺激治疗 通过生物反馈仪器,帮助精准激活薄弱肌群。
●激光或射频治疗 改善阴道黏膜弹性,适用于轻中度脱垂。
●手术治疗 针对重度脱垂或尿失禁,可进行吊带悬吊术等微创手术。
需要强调的是,产后42天复查时,务必进行盆底肌力评估,早发现早干预。走出误区,别让沉默伤害自己
误区1:“漏尿是当妈的必经之路,忍忍就过去了。”
真相:盆底损伤不会自愈,拖延可能加重为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痛。
误区2:“只有顺产需要做盆底康复。”
真相:剖宫产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仍超过20%。
误区3:“锻炼会让盆底肌更紧张。”
真相:科学训练可增强肌肉弹性,盲目憋气发力才可能加重问题。
产后康复不是“矫情”,而是对自己身体的尊重。这个夏天,不妨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告别尴尬,重拾自信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