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决赛夜,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12力克三届冠军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捧起世锦赛奖杯的亚洲选手。这场胜利不仅刷新了中国台球的历史,更是让台球这一运动再次掀起“全民热”。
“球房里的斯诺克球台现在要提前三天预约。”成都某台球厅老板告诉记者,最近店里基本是满的,包括工作日。“当年丁俊晖崭露头角的时候,曾推动了斯诺克在中国的发展,而这次赵心童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深远。”1997年斯诺克世锦赛冠军达赫迪这样评价。
好台位要提前三天预约
“冠军效应”引发“订台热”
5月6日下午,在山东济南北园大街的一家台球俱乐部,50余张台球桌依次排列整齐,开台率达到90%。“自从赵心童打进世锦赛八强以后,想要预约斯诺克的球台就非常困难了。”该店铺的负责人、山东鼎冠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邱彬表示。
5月9日,成都某台球厅一角,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张球桌前,专注地观看两位高手对决。据了解,该门店主要提供“中式黑八”项目,赵心童夺冠后,门店在团购平台上推出相应优惠套餐,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最近打台球的消费者确实很多,订好一点的台位都要提前三天,直接来店里肯定是打不到的。”该台球厅老板说。
5月10日下午,在南京鼓楼区的K-ONE台球俱乐部,30多张球桌几乎都被占用,击球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从事台球教学工作5年的林先生表示,赵心童夺冠对台球培训市场是极大的利好。“以前很多家长觉得打台球是一项不务正业的运动,不太支持孩子学。现在赵心童夺冠,证明了台球也可以成为一项职业,家长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林先生说,“台球不仅能锻炼身体协调性、提升专注力和策略思维能力,还能有效培养耐心与自我控制力。”业内人士指出,在以“Z世代”为主导的当下消费环境中,“偶像引领”效应尤为明显。赵心童夺冠所引发的台球热潮,正反映出年轻人不仅愿意为偶像代表的文化价值买单,更愿意亲身参与其中。
从街头巷尾的桌球到千亿规模的商业赛道,从个人热爱到全民参与,台球运动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传统球房悄然转型
消费升级催生“台球+”新业态
“台球经济”有多火热?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台球相关企业超40.06万家,2024年新增注册13.71万家,同比增长28.57%。这一增长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台球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区配套台球设施;北京、成都等地对民营球房提供最高50万元补贴。
资本层面,红杉资本、高瓴等机构近年投资了“台球帮”“智慧球房”等项目,单笔融资最高达2亿元,推动行业从“小散乱”向标准化、连锁化升级。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台球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开台球厅成本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场地、台球桌、球杆这些,另一部分是运营的费用,比如维护台面、台球厅的员工工资和物业费这些。”2002年就开始经营台球厅的葛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经营台球厅的时候,国人对台球这项运动的了解程度很低,愿意来的也基本是年轻男性。“现在打台球好像成了聚会的热门选项。”
传统球房正转型为多元娱乐综合体,消费升级催生“台球+”新业态。上海某台球厅融合台球、轻食、直播观赛区,人均消费达150元,复购率超60%;西安“量子台球”引入AI陪练系统,可实时分析击球角度并提供训练建议,单店月营收突破百万元。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桌球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台球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其中“智能球桌”“赛事直播”等细分领域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超25%。从“野蛮生长”到提质发展台球如何走上进阶之路
记者此前在走访中发现,提及选择台球厅考虑的因素,“环境舒适”“设备精良”“服务好”“距离近”,大多受访者给出这样的答案。设备不同的台球厅价格虽有差异,但不少球友表示,单次消费为20元至40元,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于年轻人来说,以团购消费为主。而且,很多台球“发烧友”都会专门购买一支属于自己的球杆。
一般情况下,台球厅所准备的公杆,或弯曲,或磨损,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许多人选择购买私人球杆。这些台球杆的价格在3000元到5000元不等,有的甚至高达8000多元。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搜索发现,台球杆的价格在几十到上万元不等,其中500元左右的球杆最为畅销。接受采访的10位爱好者中,有8位表示自己会购置台球杆。
无论是产量、市场规模还是爱好者人数,台球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台球爱好者数量爆发式增长,目前超过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18%。
具体到细分市场,台球器材和用品市场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高端化和个性化产品将成为市场趋势。台球馆市场也将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逐步扩大规模。此外,桌球赛事和培训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邱彬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国内从球杆、皮头、球桌到台球厅整个台球产业的上下游各环节,都已逐渐走向规范化的运营模式,能够持续经营台球俱乐部的关键在于专业化、差异化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改变人们固有的“脏乱差”印象。(据《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