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猫健康去年底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目前中国老年听损群体规模达1.2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的风险将显著增加。但过去五年,仅有14%的人进行过听力测试,我国助听器配戴率不到5%。听力问题没得到足够重视。
一方面,中国助听器市场长期被欧美强势品牌占据,一只助听器动辄四五万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中小品牌只能挤在低端内卷,无法提供专业验配和调试。
“听力问题看似微小,但隐秘性伤害非常大,会显著提升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联影助听器事业部临床与市场负责人屠文河在交流中表示。
对此,国内医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巨头”们纷纷进入助听器行业,试图给出解决方案。
▶▶国内助听器配戴率不到5%
听力损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隐形的残疾”,看上去似乎没有明显可见的症状,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对于听力受损人群来说,早筛早诊早干预,专业的听力健康指导与配戴医疗级助听器是有效的干预手段。
然而,目前在国内市场,公众对听力健康认知不足,其中有部分老年人及家属并没有意识到听力损失带来的危害,认为听力下降是伴随年龄增大的正常现象,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还有部分患者在意外界的眼光,羞于启齿,从而导致助听器配戴率较低。
与此同时,中国的助听器产业发展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我国助听器90%以上市场份额由进口品牌占据,包括WS听力集团、索诺瓦听力集团、W.D.H听力集团、GN听力集团、斯达克听力集团。
屠文河坦言,当前国内助听器渗透率低,除了消费者认知不足之外,主要还存在两大痛点:一是价格高昂,技术有壁垒,各种研发成本也非常高,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二是国产助听器在高端市场占比几乎为零,核心原因还是关键技术难以突破。
▶▶国产助听器厂商奋力追赶
虽然国内助听器赛道一直未能像眼科和口腔领域那样实现爆发式增长,但市场潜力不容小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听力障碍人群数量不断攀升,为助听器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国产助听器厂商们也并未放弃在这一领域的突破,通过加大研发力度,部分企业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降噪技术等。产品类型也日益丰富,从传统的盒式助听器,发展到耳背式、耳道式、深耳道式等多种款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佩戴需求和美观要求。
屠文河介绍,人的听觉结构和功能很精细,不仅要能听得见、听得清还要听得懂,能有情感交流。而不同个体听力损失各有不同,这对助听产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精准专业。基于此,联影自主研发了芯片与原创的中文听力公式,且将价格打了下来。
“行业里通常以价格和技术导向划分高端和低端。价格上,8000元至19000元区间的被视为高端产品,3000元以下为低端产品。”屠文河表示,高端助听器一个比较核心的指标就是降噪技术,国产高端助听器的定位是“技术对标进口,价格极致普惠”。而联影的产品性能与进口4万至5万元机型相当,价格却控制在2万元以下,覆盖3000元至2万元区间,就是希望医疗级的助听器能够以更具性价比的价格普惠给国人。
▶▶线上线下联动解决“买易用难”
近两年,线上助听器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互联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助听器“买易用难”问题的方案。
据京东健康统计,2024年京东健康助听器类商品的总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30%,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80%以上的购买者为子女为家中老人选购助听器。
另据天猫健康平台调研数据,线上渠道已成为家用医疗器械普惠化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线上助听器市场规模占比预计从2021年的16%增长至21%,人均购买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天猫健康器械行业总经理奥钉表示,“叠加技术、服务和价格普惠等多重驱动因素看,助听器线上市场仍处于增量扩张阶段。我们希望能持续发挥在健康消费领域的人群洞察能力与全域运营优势,帮助助听器品类商家孵化新品、广泛地触达精准人群,协同推动线上助听器行业市场渗透率及行业良性增长生态。”
如果能打通线上线下联动,就能突破听力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联影高级副总裁俞晔珩表示:“线上渠道是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路径之一,希望通过与头部互联网电商平台全面合作,共同打造创新的线上服务链条与生态,以此为更广阔地域的听损人群,提供医疗级产品与服务。” (据观察者网)